这首诗是刘永济先生在清末近现代初时期所作的《鹧鸪天》词,以“随武汉大学复员回武昌”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对未来的思考。
首句“取次穷愁不放饶”,描绘了诗人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无奈与挣扎,即使身处困厄之中,也难以摆脱。接着,“年来潘鬓自然凋”一句,以年华老去、鬓发斑白的形象,象征着岁月的无情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閒情未愿为明烛,微命从知寄折苕。”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不愿让闲适之情成为照亮他人而自我牺牲的明烛,而是深知自己的生命如同折断的苕草般脆弱,暗示了对自我价值的深刻反思。
“天地外,一蓬飘,楚歌何处木兰桡。”诗人将自己比作随风飘荡的一蓬草,表达了对自由与独立的向往,同时借“楚歌”和“木兰桡”(木兰船上的桨)的意象,抒发了对历史与传统的怀念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最后,“重来江介悲风地,卧听东南日夜潮。”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再次回到江边,面对悲凉之地,只能静静地倾听东南方向日夜不息的潮水声,既是对过去经历的回顾,也是对未来未知的期待与忧虑。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时间、自我与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在逆境中寻求精神寄托的坚韧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