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入圣超凡既有声,卧龙谁顾碧潭清。
快须鼓浪兴云雨,莫负从前济物心。
这首诗是宋代禅僧释宗演的作品,名为《偈颂三十二首》中的第四首。它以卧龙自比,寓言深刻,表达了诗人超凡入圣后的豪情壮志和济世情怀。
首句“入圣超凡既有声”,暗示诗人已经达到了超越常人的精神境界,他的存在不再默默无闻,而是有了显著的影响力。"卧龙"一词,通常用来形容深藏不露、才智过人的英雄,这里暗指诗人自我期许的非凡身份。
第二句“卧龙谁顾碧潭清”,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孤独与清高,如同潜伏在清澈潭水中的卧龙,无人理解或欣赏其真正的价值。然而,这并未消磨诗人的抱负,反而更显其坚韧。
后两句“快须鼓浪兴云雨,莫负从前济物心”则是诗人的决心和誓言,他渴望施展才华,如同激起波涛、翻涌云雨,积极地去帮助他人,实现济世救民的理想。这里的“济物心”表达了诗人深厚的悲悯情怀和责任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卧龙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超越世俗的追求和济世救人的决心,体现了禅宗修行者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担当。
不详
九旬禁足精修,今朝休夏自恣。
山僧不敢自瞒,于中罪过有五。
一不合说大脱空,二不合抛沙撒土。
三不合将龙眼核换人眼睛,四不合毁佛谤祖。
五咄,洎合错举。
空病有为药,有病空为药。
空有两俱非,药病何处著。
无处著,万里秋风飞一鹗。
白云举古,直是希奇。口堪吃饭,少有人知。
诸禅老,莫迟疑,一饱自然忘百饥。
黄龙一唾绝迟疑,笑杀傍观又可悲。
姹女已归霄汉去,呆郎犹向火边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