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崔黄臣寺丞宰临海

补官桐庐时,已饱严陵钓。

进吏六百石,又得临海峤。

因之论出处,足以见风调。

洪潮可登观,万里涨川窍。

收缩向何归,由来人莫料。

凭君能赋才,庶或穷其妙。

形式: 古风 押[啸]韵

翻译

在我任职于桐庐的时候,已经饱览了严陵垂钓的美景。
晋升为六百石官员后,我又得以亲临海边的峻岭。
借此机会讨论仕途进退,足以展现一个人的品格和情操。
巨大的潮汐可以登高观赏,万里江河在其中涨落如同巨大的通道。
潮水的涨缩究竟流向何处,自古以来无人能准确预知。
希望你有卓越的文采,或许能深入揭示这奇妙的自然现象。

注释

严陵:东汉隐士严光,以钓鱼闻名。
六百石:古代官职的一种,表示俸禄等级。
临海峤:靠近海边的山峰。
出处:出仕与隐退,指仕途选择。
风调:人的气质和性格。
洪潮:大潮汐。
川窍:河流的通道。
穷其妙:深入探究其奥秘。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所作的《送崔黄臣寺丞宰临海》。诗中,诗人以自己曾经在桐庐任职的经历,表达了对崔黄臣即将赴任临海的祝愿和期待。他提到崔黄臣之前有过严陵般的隐逸生活,后来担任了六百石的官职,现在又要前往海边任职。诗人借此机会探讨了仕途的进退选择,暗示崔黄臣此行将有机会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

诗人进一步指出,临海之地既有壮丽的洪潮景观,可以登高远望,万里江河汇聚于此,景象壮观。然而,潮水的涨落无常,象征着人生的起伏不定,人们难以预料其最终流向何处。他鼓励崔黄臣凭借自己的才华,深入体验并可能穷尽其间的微妙之处。

整首诗寓言丰富,既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也寄寓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梅尧臣诗歌的深沉内涵和艺术魅力。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送崔黄臣殿丞之任庐山

骅驹西行四千里,直度经桥百寻水。

石上菖蒲未见花,蒙顶茶牙初似觜。

采时应忆故园春,故园开焙亦思人。

其间杜鹃不中听,掩耳聊看锦雉驯。

青崖鞭垂瘦蛇尾,仙人掐节随鳞起。

斫取他年跨马归,剑栈秦山多折箠。

形式: 古风

送曹测崇班驻泊相州

知君邺城去,历览古时迹。

峨峨铜雀台,其下遗瓦砾。

不化鸳鸯飞,多近蟾蜍滴。

哀哉魏武帝,雄智图九锡。

俄闻望西陵,作妓向朝夕。

曾何百年间,事往如霹雳。

空馀几仞土,阴峭古藓碧。

下有牧羊人,上有牂与䍽。

寒风吹枯草,草短声剌剌。

珠翠为埃尘,冠剑埋百尺。

颜回饮一瓢,仲尼不暖席。

拥徒食人肝,生莫如盗蹠。

令名今犹存,焉在刻金石。

我辈当太平,白首如战敌。

又知为善乐,尚愧苟仕籍。

行行勤抚兵,竖威酬德泽。

形式: 古风

送曼叔襄城尉

昔君乘紫骝,来猎荒城下。

复乘紫骝去,不逢亭长骂。

溪风欲涉时,山雪独归夜。

此趣信所谙,羁官莫悲叱。

形式: 古风

送梵才吉上人归天台

顷余游巩洛,值子入天台。

当时群卿士,共羡出氛埃。

荏苒逾一纪,却向人间来。

问子何为尔,言兴般若台。

虽将发愚闇,般若安在哉。

此教久已炽,增海非一杯。

我言亦爝火,岂使万木灰。

盖欲守中道,焉能力损裁。

子勿疑我言,遂以为嫌猜。

忽闻携锡杖,思向石桥回。

城霞与琪树,璨璨助诗才。

嘉辞遍入口,幸足息岩隈。

形式: 古风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