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崔黄臣殿丞之任庐山

骅驹西行四千里,直度经桥百寻水。

石上菖蒲未见花,蒙顶茶牙初似觜。

采时应忆故园春,故园开焙亦思人。

其间杜鹃不中听,掩耳聊看锦雉驯。

青崖鞭垂瘦蛇尾,仙人掐节随鳞起。

斫取他年跨马归,剑栈秦山多折箠。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送崔黄臣殿丞之任庐山》,描绘了崔黄臣殿丞即将远赴庐山任职的场景。首句“骅驹西行四千里”,以骏马比喻崔黄臣的行程遥远,显示出旅程的艰辛和壮丽。接着,“直度经桥百寻水”描绘了他要跨越的宽阔河流,暗示旅途的艰险。

诗中插入对庐山特色的描述,“石上菖蒲未见花,蒙顶茶牙初似觜”,暗示了庐山的清幽与特产,如未绽放的菖蒲和新发的茶叶,寄寓着对友人的祝福和对故乡的思念。

“采时应忆故园春,故园开焙亦思人”表达了对崔黄臣在异地工作时对家乡春天和亲人的怀念之情。接下来,诗人通过“其间杜鹃不中听,掩耳聊看锦雉驯”,借杜鹃鸟的叫声表达离别之苦,而锦雉的驯服则象征友人能适应新环境。

最后两句“青崖鞭垂瘦蛇尾,仙人掐节随鳞起”,运用奇特的想象,描绘了庐山的峭壁和山路,以及对未来崔黄臣归来时的期待,“斫取他年跨马归,剑栈秦山多折箠”,寓意着路途艰险,但希望他能平安归来。

整体来看,这是一首富有画面感和情感深度的送别诗,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也展现了庐山的风貌,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送曹测崇班驻泊相州

知君邺城去,历览古时迹。

峨峨铜雀台,其下遗瓦砾。

不化鸳鸯飞,多近蟾蜍滴。

哀哉魏武帝,雄智图九锡。

俄闻望西陵,作妓向朝夕。

曾何百年间,事往如霹雳。

空馀几仞土,阴峭古藓碧。

下有牧羊人,上有牂与䍽。

寒风吹枯草,草短声剌剌。

珠翠为埃尘,冠剑埋百尺。

颜回饮一瓢,仲尼不暖席。

拥徒食人肝,生莫如盗蹠。

令名今犹存,焉在刻金石。

我辈当太平,白首如战敌。

又知为善乐,尚愧苟仕籍。

行行勤抚兵,竖威酬德泽。

形式: 古风

送曼叔襄城尉

昔君乘紫骝,来猎荒城下。

复乘紫骝去,不逢亭长骂。

溪风欲涉时,山雪独归夜。

此趣信所谙,羁官莫悲叱。

形式: 古风

送梵才吉上人归天台

顷余游巩洛,值子入天台。

当时群卿士,共羡出氛埃。

荏苒逾一纪,却向人间来。

问子何为尔,言兴般若台。

虽将发愚闇,般若安在哉。

此教久已炽,增海非一杯。

我言亦爝火,岂使万木灰。

盖欲守中道,焉能力损裁。

子勿疑我言,遂以为嫌猜。

忽闻携锡杖,思向石桥回。

城霞与琪树,璨璨助诗才。

嘉辞遍入口,幸足息岩隈。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送淮南转运李学士君锡

王都重兵廪,命使总八方。

淮南舟车冲,三楚笼利长。

惟时有才彦,数计等桑羊。

八月赐诏行,朱旆插大航。

汴湍入秋涨,东鼓下镗镗。

今日发大梁,明朝过睢阳。

睢阳授经地,父老认道旁。

同业八十人,或贵或为郎。

先生殁大官,弟子无荷囊。

乃知诗书传,要在明三纲。

隋末闻仲淹,来学去佐唐。

唐初称名臣,鲜及杜与房。

亲见慕义人,专门起辉光。

我闻房杜流,已显惟王张。

云汉几万里,星宇争耀芒。

归来立螭头,莫爱鱼稻乡。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