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阳关笛里变声多,戎马书生罢枕戈。
身似伯鸾犹赁庑,人因康节有行窝。
山中泉石千秋在,海上风云一梦过。
沦落祗今君勿笑,不能绛灌不随何。
这首诗是清朝诗人丘逢甲的《次韵答伯群二首(其二)》。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生活的感慨和个人境遇的反思。首句“阳关笛里变声多”以边塞的笛声变化无常暗喻世事的动荡,接着写“戎马书生罢枕戈”,描绘出书生不再习武,放下武器的生活状态。诗人自比为伯鸾,寓居简陋,暗示自己漂泊无依,“赁庑”形象地描绘了这种境况。
“人因康节有行窝”借典故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康节子张载自比,渴望有一个安静的居所。接下来的“山中泉石千秋在,海上风云一梦过”运用自然景物,表达对永恒不变的山川与瞬息万变的世事的对比,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最后两句“沦落祗今君勿笑,不能绛灌不随何”直抒胸臆,诗人坦诚自己的落魄,但表示即使身处困境,也不会像绛灌那样随波逐流,表达了坚守自我、不随流俗的决心。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时局的忧虑,又有个人志向的表白,展现了丘逢甲独特的诗风和人生哲学。
不详
又字吉甫,、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寥落田园隔虏尘,买山聊此息劳人。
昔贤原少閒忧乐,吾道何曾绌贱贫?
入传且栽元亮柳,行歌肯负买臣薪?
补天填海都无益,空洒东风泪满巾。
乾坤苍莽正风尘,力挽狂澜仗要人。
岂有桃源堪避世,不妨蔬水且安贫。
天阊辽阻愁呵壁,时局艰危痛厝薪。
祗恐南阳难稳卧,中原戎马待纶巾。
消尽年光是客愁,倚阑斜日下山楼。
还乡羽羡双黄鹄,入世心惊万火牛。
故纸风云供刻画,野人木石慰居游。
壮怀未遂身将老,满眼寒山早白头。
明日又新年,愁心隔海天。
空山寒雨里,相对不成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