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虢县令犹子箅起二(其二)

送别言犹在,来书墨尚温。

安知咫尺地,便有死生分。

已负秋山约,犹传鲁史文。

魂兮今有托,将袝伯兄坟。

形式: 五言律诗

翻译

刚刚送别的言语似乎还在耳边,收到的书信墨迹还带着余温。
谁能想到近在咫尺的地方,竟然隐藏着生死的分别。
我辜负了秋天山中的约定,但仍传递着鲁国史书的精神。
我的灵魂如今有了依托,将要附葬在兄长的坟墓旁。

注释

送别:离别。
言犹在:话语仿佛还在耳边。
来书:收到的书信。
墨尚温:墨迹还有余温。
咫尺:很近的距离。
死生分:生死的界限。
秋山约:秋天的约定(可能指与友人的约定)。
鲁史文:鲁国的历史文献,可能象征着文化或道义。
魂兮:灵魂啊。
托:依托。
伯兄:兄长。
坟:坟墓。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舜民的作品,名为《哀虢县令犹子箅起二(其二)》。诗中表达了对故人的深切怀念和不舍之情。

“送别言犹在,来书墨尚温。”这两句通过对话语和书信的描述,传达了与亲友告别时的情感依旧鲜活,书信中的墨迹仍带着温度,表明作者对离别之痛的深切感受。

“安知咫尺地,便有死生分。”这两句则描绘了人世间亲情的脆弱和不可预测性,即使相距咫尺(极近的距离),也可能因为生与死而产生无法弥补的裂痕,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已负秋山约,犹传鲁史文。”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对先人承诺的重视,以及对历史记载的尊崇之情。"秋山约"可能指的是与故人在某个秋天所立下的誓言,而"鲁史文"则是指古代的历史文献,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敬仰。

“魂兮今有托,将袝伯兄坟。”最后两句,则是表达了作者将自己的灵魂托付给某种精神寄托或是物质载体,并决心去拜祭亲人的墓地,展现了对逝者深切的思念和哀悼之情。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历史文化的交织,传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离别与记忆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亲人和故土的无尽怀念。

收录诗词(308)

张舜民(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诗人陈师道之姊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祐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

  • 字:芸叟
  • 籍贯:邠州(今陕西彬县)
  • 生卒年:1065

相关古诗词

城上乌

城上乌,山头月,几点残星灭不灭,营中角声鸣咽咽。

战马嘶,征人发,堂上双亲垂白发,闺中少妇年二八。

爷牵衣,儿抱膝,东邻西邻哭声一,道上行客肠断绝。

形式: 古风

度秦岭

狗日去中山,春尽抵冯翊。

闰晦适石城,发轸蒙再谪。

有侄佐晋阴,所幸在肘腋。

儿女本天爱,未免各分北。

同行五六口,出关已登陟。

舍去两京道,右手入大谷。

入谷路崎岖,少前屡颠踬。

秦岭生所闻,今日乃相识。

一舍蹑其跌,两舍跨其脊。

东井闻水声,南箕观簸析。

西历华山小,北瞰黄河赤。

大荔信毫末,中条真拳石。

终夜听猿啼,白昼履虎迹。

俯仰天地间,浩然为一色。

是时甫中元,寒冻地欲坼。

婢仆急榆火,腹背互熏炙。

辗转竟号呼,良久各苏息。

其南差沵迤,稍降已温液。

及至洛水滨,挥汗复畴昔。

乃知高卑殊,能使气令易。

商于固善地,又且近乡国。

感涕荷君恩,死生宁有极。

凡人历艰险,乃心方惊策。

常使处燕安,政如怀鸩毒。

所以古先人,平居犹运甓。

形式: 古风

思善堂

春风长万物,棘子犹卷然。

及至华实稠,已悲霜露先。

功随四时去,不待三牲全。

所以陟屺人,设身常舍旃。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汧阳感事

人谁无婚姻,我则分鲜薄。

即今头已白,不识外家乐。

再过汧阳县,心境何寂寞。

当时退食地,东轩俯层壑。

华屋变山丘,九原宁可作。

空存遗爱树,枝叶几荣落。

正如辽东归,但见旧城郭。

堂堂想其仪,物物皆如昨。

眼看北来雁,身是南飞鹊。

霜风扫隃麋,晚翠敛吴岳。

临行更踟蹰,洒泪遍南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