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闻蛩

秋月满行舟,秋虫响孤岸。

岂独居者愁,当令客心乱。

展转重兴嗟,所嗟时节换。

时节不苦留,川涂行已半。

霜落草根枯,清音从此断。

谁复过江南,哀鸿为我伴。

形式: 古风 押[翰]韵

翻译

秋天的月光洒满小船,岸边传来孤独的虫鸣。
不只是居住在这里的人感到忧愁,连旅人的心也因之纷乱。
反复思索,感叹时光变换,
时光并未苦苦挽留,行程已过半。
霜降草木凋零,清脆的声音自此消失。
还有谁会再经过江南,只有哀鸿与我相伴。

注释

秋月:秋季明亮的月亮。
孤岸:寂静无人的岸边。
居者:指在此地居住的人。
客心:旅人的内心。
展转:反复,不停歇。
川涂:道路,河流。
霜落:霜降。
哀鸿:哀鸣的大雁。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舟中闻蛩》,描绘了秋天夜晚舟行时的情景。首句“秋月满行舟”以明亮的秋月映照在舟上,营造出宁静而寂寥的氛围。接着,“秋虫响孤岸”通过秋虫的鸣叫,增添了孤独和凄凉之感。

诗人感叹“岂独居者愁,当令客心乱”,表达出不仅是居住者,连旅人也因这秋夜景色而心生愁绪。接下来的“展转重兴嗟,所嗟时节换”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暗示季节更替带来的哀伤。

“时节不苦留,川涂行已半”进一步强调时间无情,舟行已过半程,无法挽留。最后两句“霜落草根枯,清音从此断”描绘了随着霜降,草木凋零,自然的清音也消失,更添离别之悲。

结尾“谁复过江南,哀鸿为我伴”以哀鸿声作结,寓言自己如同失群的鸿雁,孤独地漂泊江南,只有哀鸿的叫声相伴,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和旅途的孤寂。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洁,以景抒情,展现了诗人细腻的内心世界。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舟次山阳呈王宗说寺丞

远客虽有乐,莫如逢故人。

夜怀夷门时,月照楚水滨。

自居扁舟上,随处与船邻。

宜将到此日,因使报朋亲。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舟次泗上逢黄令因以诗送

向晓入汴尾,隔河闻人声。

得声不得貌,问识旧时名。

泊舟忽来及,袖诗多贤英。

言除丹徒宰,暂作七闽行。

东南几千里,日夕挂帆轻。

渡江莼已老,未足助杯羹。

最知便道出,先见县人迎。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行吟(其二)

寘蚁橘林下,正在结实时。

附缘与出入,安可责于斯。

养大不问细,使远不问迟。

远迟必有报,细大必有期。

休哉豢龙氏,终自辨蛟螭。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行吟(其一)

持辔趋代北,妄意希名马。

代北马如云,由来重取舍。

王官待才能,高下不苟且。

行都未脩饬,黄金谁变瓦。

吾当保吾真,甘归事田野。

形式: 古风 押[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