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居上人法华新院

浮名深般若,方寺设莲华。

钟呗成僧国,湖山称法家。

一尘多宝塔,千佛大牛车。

能诱泥犁客,超然识聚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翻译

世俗名利如同深藏智慧的般若,寺庙中莲花盛开象征着佛法
寺庙钟声与诵经声构成僧侣的世界,湖光山色映照出佛法的庄严
一座尘世中的宝塔,千尊佛像如大牛车载满法力
佛法能引导沉迷于轮回的人,让他们明白即使是微尘也能汇聚成大海

注释

浮名:世俗的名声。
般若:佛教中的智慧。
方寺:寺庙。
莲华:莲花,佛教象征清净。
钟呗:寺庙的钟声和诵经声。
僧国:僧侣的世界。
法家:佛法的体现。
一尘:微尘。
多宝塔:宝塔。
千佛:千尊佛像。
大牛车:比喻载满法力。
泥犁客:陷入轮回的人。
聚沙:比喻积累微小事物。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陈陶的作品,名为《题居上人法华新院》。诗中描绘了一幅佛教寺院的生动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崇敬和追求。

“浮名深般若”一句,以“浮名”指代外在的声誉或名号,而“深般若”则是佛教术语,意为深邃的智慧。这里暗示寺院之中,人们追求的是内心的智慧和宁静。

“方寺设莲华”一句,“方寺”指的是座落于平坦之地的寺院,而“设莲华”则是指寺院中种植或供奉莲花。莲花在佛教中象征清净和出淤泥而不染,因此这句话描绘了寺院内外兼修,追求精神洁净的环境。

“钟呗成僧国”一句,以“钟呗”指代佛教中的礼仪或chanting(梵呗),而“成僧国”则形容寺院中众僧修行之地。这里强调了寺院作为僧侣修行之所的重要性。

“湖山称法家”一句,“湖山”描绘了自然景观,而“称法家”则意味着寺院是弘扬佛法的地方。这句话表达了寺院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也是传播佛法的场所。

“一尘多宝塔,千佛大牛车”两句,“一尘多宝塔”可能指的是寺院内供奉舍利或其他佛教圣物的小塔,而“千佛大牛车”则是形容寺院中供奉众多佛像的车辆,或许是用于仪式和游行的装饰车。这里强调了寺院作为佛教信仰中心的重要性。

“能诱泥犁客,超然识聚沙”两句,“能诱泥犁客”形容寺院能够引导迷失之人走向正道,而“超然识聚沙”则是指诗人自己超脱世俗,认识到尘世的无常和虚幻。这两句话体现了诗人的自我修养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寺院的宁静与庄严,以及佛教礼仪和信仰的盛况,展示了诗人对于佛教文化和精神世界的深厚情感。

收录诗词(176)

陈陶(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全唐诗》卷七百四十五“”传作“岭南(一云鄱阳,一云剑浦)人”。然而从其《闽川梦归》等诗题,以及称建水(在今福建南平市东南,即闽江上游)一带山水为“家山”(《投赠福建路罗中丞》)来看,而岭南(今广东广西一带)或鄱阳(今江西波阳)只是他的祖籍。早年游学长安,善天文历象,尤工诗。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唐宣宗大中(847—860年)时,隐居洪州西山(在今江西新建县西),后不知所终。有诗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陈嵩伯诗集》一卷

  • 号:三教布衣
  • 籍贯:当是剑浦(今福建南平)
  • 生卒年:约公元812—约885年

相关古诗词

题豫章西山香城寺

十地严宫礼竺皇,栴檀楼阁半天香。

祇园树老梵声小,雪岭花香灯影长。

霄汉落泉供月界,蓬壶灵鸟侍云房。

何年七七金人降,金锡珠坛满上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赠江南从事张侍郎

平南门馆凤皇毛,二十华轩立最高。

几处谈天致云雨,早时文海得鲸鳌。

姻联紫府萧窗贵,职称青钱绣服豪。

江徼无虞才不展,衔杯终日咏离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赠江南李偕副使

世禄三朝压凤池,杜陵公子汉庭知。

雷封始贺堂溪剑,花府寻邀玉树枝。

几日坐谈诛叛逆,列城归美见歌诗。

从军莫厌千场醉,即是金銮宠命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赠容南韦中丞

普宁都护军威重,九驿梯航压要津。

十二铜鱼尊画戟,三千犀甲拥朱轮。

风云已静西山寇,闾井全移上国春。

不独来苏发歌咏,天涯半是泣珠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