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禅师真赞二首(其一)

三界种性,有万妍丑。生顺死逆,梦夜想昼。

往复无间,声度垣牖。皆依末那,戏论成就。

而末那体,无作无受。譬如空花,实无而有。

一念了知,光明通透。我如是见,无有错谬。

是为心宗,祖佛授手。孰振颓纲,秀杰奇茂。

稽首永明,月临星斗。

形式: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的释德洪所作,名为《永明禅师真赞二首(其一)》。诗中以深邃的哲理和禅宗思想,描绘了对禅宗大师永明禅师的崇敬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探讨了生命、梦境、因果、真理等深刻主题。

“三界种性,有万妍丑”,开篇即揭示了世间万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体现了对人生百态的洞察。

“生顺死逆,梦夜想昼”,描述了生命的循环与变化,生与死、梦与醒之间的相互转换,暗示了生命的短暂与轮回。

“往复无间,声度垣牖”,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声音的穿透力,无论过去与未来,声音都能跨越界限,传达信息,象征着智慧与真理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皆依末那,戏论成就”,提到末那识(藏文:意译为“我执”),在佛教中指个体自我意识的根源,通过戏论(无意义的辩论)形成自我概念,强调了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而末那体,无作无受”,进一步阐述了末那识的本质,即它既不创造也不接受,如同空花,虽看似存在,实则并无实体,以此比喻自我意识的虚幻性。

“一念了知,光明通透”,强调了通过觉悟一念,能够洞悉宇宙真理,达到心灵的光明与通透,体现了禅宗追求内心觉醒的宗旨。

“我如是见,无有错谬”,表达出诗人对于禅宗见解的坚定信念,认为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没有错误。

“是为心宗,祖佛授手”,指出禅宗的核心在于心的觉醒,是祖师和佛陀亲自传授的智慧。

“孰振颓纲,秀杰奇茂”,赞扬永明禅师以其卓越的智慧和非凡的才能,振作衰败的教义,使佛法更加繁荣昌盛。

“稽首永明,月临星斗”,最后以礼赞的形式,向永明禅师致以最高的敬意,将他比作照亮夜空的明月,寓意其智慧与教诲如同星辰般璀璨,指引众生。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对永明禅师的崇高敬仰,也蕴含了深刻的禅宗哲学思想,引导读者思考生命、自我、真理等根本问题。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永明禅师真赞二首(其二)

以公风神,为我律度。交神见之,是真保护。

形式: 押[遇]韵

陈尊宿赞

云门临济,一龙一夔。嗣存参运,皆公使之。

丛林米岭,众不满百。佥一典客,觉有难色。

即袖手去,古寺閒房。织屦养母,自含其光。

钦其遗风,秋满须发。唯不少贬,是真宏法。

形式: 四言诗

临济和尚赞

一句中具三玄,一玄中具三要。

脑后见腮村僧,向上更有一窍。

形式: 押[啸]韵

长沙岑大虫真赞

长沙大虫,声威甚重。独眠空林,百兽震恐。

寂子儿戏,见不知畏。引手捋须,几缺其耳。

大空小空,是虎是你。如备与觉,可撩其尾。

嗟今衲子,眼如裴旻。但见其彪,安识虎真。

我拜公像,非存非没。百尺竿头,行尘勃勃。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