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七首(其四)

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

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以佛教为背景,展现了佛性的广大与慈悲。"佛身充满于法界",说明了佛的智慧和慈悲遍布整个宇宙,无所不在。"普现一切群生前",则表达了佛对众生的普遍关怀,无论在何处都能显现,给予指引和救赎。

"随缘赴感靡不周",意味着佛能够顺应各种因缘,无远弗届地满足众生的需求和愿望。"而常处此菩提座",则强调了佛的恒定与不变,即使在履行种种救度众生的行动中,佛依然安坐于菩提之座,体现了佛的清净与庄严。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佛的广大慈悲与恒定智慧,传达了佛教的核心理念——众生皆可成佛,只要心怀慈悲,顺应因缘,就能达到解脱与觉悟的境界。

收录诗词(14)

释守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七首(其五)

他人住处我不住,他人行处我不行。

不是为人难共聚,大都缁素要分明。

形式: 偈颂 押[庚]韵

偈七首(其六)

诸人法眼藏,千圣莫能当。

为君通一线,光辉满大唐。

须弥走入海,六月降严霜。

法华虽恁道,无句得商量。

形式: 偈颂 押[阳]韵

偈七首(其七)

丝毫有趣皆能进,毕竟无归若可当。

逐日退身行兴尽,忽然得见本爷娘。

形式: 偈颂 押[阳]韵

答郭祥正居士

藏身不用缩头,敛迹何须收脚。

金乌半夜辽天,玉免赶他不著。

形式: 六言诗 押[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