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攽所作的《与宋次道舍人同在殿中覆考进士次道子侄同就御试赠次道二首(其二)》。诗中充满了对宋次道舍人的赞美和对其子侄参加科举考试的喜悦之情。
首句“不恨郎潜有二毛”,诗人以轻松的口吻表达了对宋次道年华老去的宽容态度,暗示了对他的尊敬和理解。接着,“喜从仙禁接官曹”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宋次道能够与朝廷官员共事的喜悦,同时也体现了对宋次道身份地位的认可。
“重吟紫殿森珠网,纵观诸郎夺锦袍”两句,描绘了在紫禁城中,诗人再次吟诵着宫殿内珠网般的辉煌景象,同时观看着众多才华横溢的年轻学子们争夺状元之位的激烈场景。这里不仅展现了科举制度的盛况,也暗含了对年轻才俊的赞赏。
“汗血来时皆骥子,神仙不动倚灵鳌”两句,运用比喻手法,将参加科举的学子比作骏马,暗示他们都是才华出众的人才;同时,将宋次道比作神仙,倚靠在灵鳌之上,表达了对宋次道的敬仰和对科举制度的推崇。
最后,“明堂梁栋抡材尽,世上那知伐斫劳”两句,诗人感慨于明堂(古代举行大典的场所)中的栋梁之材都被选拔完毕,而世上的木材却不知经历了多少辛劳才能成为栋梁。这里既是对人才选拔过程的赞叹,也是对培养人才所付出努力的肯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对宋次道及其子侄的赞美,以及对科举制度的颂扬,同时也蕴含了对人才选拔过程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