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院旃檀白衣观音赞

我闻菩萨昔因地,所供养佛名观音。

从闻思修入悟心,心精遗闻而得道。

见闻觉知不可易,譬如西北与东南。

而此乃曰闻可遗,令人罔然堕疑网。

龙本无耳闻以神,蛇亦无耳闻以眼。

牛无耳故闻以鼻,蝼蚁无耳闻以身。

六根互用乃如此,闻不可遗岂理哉。

彼于异类昧劣中,而亦精妙不间断。

况我自在慈忍力,无畏解脱独不然。

钟鼓俱击声不同,知其不同是生灭。

而二种声不相参,即是同时寂灭法。

稽首净智功德聚,广大庄严悲愿海。

悯我心明力不逮,时时种子发现行。

如人因酒而发狂,戒饮辄复逢佳酝。

愿灭颠倒痴暗障,愿获辩才智慧藏。

游戏十方微尘刹,亦施无畏利众生。

凡曰有心能闻者,同入圆通三昧海。

形式: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的释德洪所作,名为《泗州院旃檀白衣观音赞》。诗中以观音菩萨为喻,探讨了闻、思、修与悟心的关系,以及六根互用的哲理。诗人通过对比不同生物的感知方式,强调了人类感知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观音菩萨智慧、慈悲与解脱境界的赞叹,以及对自身修行不足的反省和祈愿。诗人希望如同观音菩萨般,能够消除迷惑与障碍,获得辩才与智慧,广泛利益众生,并在十方世界中自由自在地活动。整首诗充满了对佛法深奥义理的探索与赞美,体现了佛教徒对于觉悟与慈悲的追求。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靖安胡氏所蓄观音赞

稽首净智甘露门,稽首无碍悲愿海。

稽首紫金光聚山,稽首心精遗闻地。

愿赐威光加被我,摧灭一切夙障山。

令我一切刹尘中,见此百福如月面。

菩萨常念诸众生,譬如慈母忆怜子。

子若昼夜常念母,母子百劫必相见。

如针之契诸磁石,如雷之文于象牙。

皆即自然如是应,非诸心识可思量。

鹰巢现形蚌中出,化为画女并鱼师。

皆随众生心所变,一一成办无遗馀。

妙哉三十二应身,一十四种无畏力。

愿于一念净心现,譬如秋月现止水。

一切众生见者闻,皆入圆通三昧海。

形式:

潭州东明石观音赞

大悲智光本无碍,于一切处常发现。

岂特夜半瓦砾间,始复烂然上霄汉。

此邦众生共胜业,时节成熟故如是。

譬如日月行虚空,水无秽洁皆照临。

灰沙若沉波自寒,圜影于中迥殊特。

稽首妙智光世音,是娑婆界真教体。

应机而现为说法,信心起处说法竟。

我今见境得成就,亦同音闻获圆通。

六根迟速虽不齐,要是一精明所现。

我知暗相不能昏,与彼心精遗闻处。

众尘隔越妄分别,常真实中无是事。

死生之变尚不改,岂有根尘乃能蔽。

愿令持此妙法门,于此刹土为佛事。

一切声色热恼中,与众生作清凉处。

皈命救世大悲者,愿赐威光加被我。

令我获无作妙力,令我亦名无所畏。

令我具无碍辩才,令我入一切种智。

我及一切诸有情,皆如观音得自在。

形式:

空生真赞

以空寂身,无所倚依。而捉杖藜,以灵知心。

不在散摄,而玩贝叶。不舍声色,而證真空。

与我日用,能所心同。于一切处,寂入法海。

如风行空,无所妨碍。但离二执,圆成普会。

当慎以修,入此三昧。

形式:

祐胜菩萨赞

雷发春晓,象牙有花。是何因缘,而使然耶。

一切幻物,感以无心。不思而合,如磁石针。

况我大士,慈善根力。不起于座,沛然甘泽。

千峰青碧,环如长城。经今几时,殿阁崇成。

咨尔邦士,时朔荐拜。稽首真慈,是甘露海。

形式: 四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