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采珠歌》,出自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张伯端之手。诗中借珠喻佛,通过对珠的描写和比喻,表达了作者对于佛法的理解和追求,以及对人生、宇宙以及心灵世界的深刻洞察。
首先,“贫儿衣中珠,本自圆明好。”这一句直接点出了珠的特性——它原本就是圆满且光泽的。接着,“不会自寻求,卻數他人寶。”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一种佛法中的智慧,即在追求外在的财富和宝物之前,应当先认识到自身内在的珍贵。
“数他宝,终无益,只是教君空费力。”这几句强调了对外物的追求是徒劳无功的,同时也警示人们不要盲目地追逐世间的虚幻之物。相比之下,“争如认取自家珍,价值黄金千万亿。”则鼓励读者去发现和珍惜内心深处的宝贵之物。
“此宝珠,光最大,遍照三千大千界。”这里的“宝珠”已经不是普通的珠子,而是象征着佛法的智慧光芒,它能够普照一切。紧接着,“从来不解少分毫,刚被浮云为障碍。”则表达了即便是如此珍贵的智慧,也可能因为世间的迷雾而无法发挥其光芒。
“自从认得此摩尼,泡体空花谁更爱。”这里,“摩尼”是佛教中的宝石,象征着清净之心。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内在智慧的珍视和热爱,而不再沉迷于外界的幻相。
“佛珠还与我珠同,我性即归佛性海。”这一句则进一步强调了个人本性的回归到宇宙之中,即佛性之海。这里,“珠非珠,海非海,坦然心量包法界。”表达了一种超越世间对立的境界,心量广大,可以包容一切。
“任你尘嚣满眼前,定慧圆明常自在。”即便是在纷扰复杂的世界中,内心的定力和智慧也能够保持清晰和自如。这一思想体现了佛教对于内在觉悟的重视。
“不是空,不是色,内外皎然无壅塞。”这一句则表达了一种超越对立的认识,即万物既非完全为空,也非完全为色,而是内外清明,无所阻碍。
“六通神慧妙无穷,自利利他宁解极。”这里,“六通”指的是佛教中的六个通智,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境、漏尽。诗人通过这一句表达了对这种深邃智慧的赞叹,以及它能够带来个人与他人的究竟解脱。
“见即了,万事毕,绝学无为度终日。”这一句则是对上述智慧的一种体验,即一旦觉悟,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无需再追求外在的知识和修行。
“怕兮如未兆婴儿,动止随缘无固必。”这里,诗人以婴儿的形象比喻出一种顺其自然、不执着于任何固定法则的生活态度。
“不断妄,不修真,真妄之心总属尘。”这一句则表达了一种对于世间虚妄和真实追求的看法,即不去执着于外在的妄相,也不刻意追求内在的真理,因为两者皆源自尘界的心念。
“从来万法皆无相,无相之中有法身。”这里,“万法”指的是宇宙间的一切现象,而“无相”则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味着一切现象都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然而,在这种空性的背景下,却又存在一种“法身”,即真理之体。
“法身即是天真佛,亦非人兮亦非物。”这一句进一步强调了“法身”的特性,它既不是普通的人,也不是世间的物,而是一种超越世俗范畴的真理体现。
“浩然充塞天地间,只是希夷并恍惚。”这里,诗人形容了一种宇宙之间的广大和满足,同时也表达了对于这种境界的赞美和向往。
“垢不染,光自明,无法不从心里生。”这一句则强调了心灵纯净的重要性,因为一切智慧和真理都源自内心,而非外在之物。
最后,“心若不生法自灭,即知罪福本无形。”这一句直接点出了心念的力量,一旦心中没有执着,所谓的“法”也随之消失,同时,也能够洞察到世间的善恶报应其实质是虚幻的。
整首诗通过对珠的比喻和佛教智慧的探讨,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宇宙以及心灵世界的深刻理解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