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香.白桂花

爪雪银痕,肤云玉气,鍊颜饮罢铅液。

旧隐琼楼,圆因金粟,小谪仍皈净业。

亭台水浸,秋到了人间无迹。

不辨香来何处,飞仙广寒宫阙。几度娥池潮汐。

照三生影还明白,断羽霓裳,天上飘零曾识。

下界尘红自远,算万劫修成最空色。

凉透单衫,满身是月。

形式:

鉴赏

这首诗名为《天香·白桂花》,作者为清朝末年至近代初的易顺鼎。诗中以白桂花为引,描绘了一幅清冷而神秘的景象。"爪雪银痕,肤云玉气"形象地刻画了桂花的洁白如玉,仿佛覆盖着霜雪的痕迹。"鍊颜饮罢铅液"暗指桂花的纯净,犹如炼化后的铅液般剔透。

诗人将桂花置于琼楼仙境,暗示其超凡脱俗,即使被贬下凡,依然坚守清净之道。"亭台水浸,秋到了人间无迹",写出了桂花在秋水中的倒影,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不辨香来何处,飞仙广寒宫阙"则将桂花的香气与月宫仙子相联,增添了神秘的想象空间。

"几度娥池潮汐"提及嫦娥和桂花的传说,进一步强化了月宫的意象。"照三生影还明白"表达桂花能映照出人的前世今生,"断羽霓裳,天上飘零曾识"则借桂花暗示了某种失落的美好。最后,诗人感叹尘世纷扰,唯有桂花的空灵之美,"万劫修成最空色",象征着历经磨难后的超然。

整首诗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通过桂花这一意象,表达了对高洁品性的赞美,以及对超脱世俗的理想追求。"凉透单衫,满身是月"以个人感受收束全篇,给人留下清凉皎洁的深刻印象。

收录诗词(612)

易顺鼎(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实父、中硕,、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字:实甫
  • 号:忏绮斋
  • 籍贯:龙阳(今湖南汉寿)
  • 生卒年:1858~1920

相关古诗词

庆清朝慢.梨花

帐浅飞云,壶深买雨,小楼全在花中。

寻常缟夜,透帘别样玲珑。

院落常如有月,把香魂浸得溶溶。

诗梦醒,却还似梦,坐远惺忪。

谁识天然雅素,向瑶台独立,一笑春空。

澹雯化绿,清气暗接仙蓬。

撩乱玉人心眼,最愁他燕子无踪。

三生事,只将明白,交付东风。

形式:

应天长.春夜闻归雁声

渔篷晒月,猎箭响云,相呼正失归侣。

万里玉门心眼,家山在何处。一程风,一程雨。

算减了一程黄雾。怎还把一带高楼,紧紧围住。

关缺剩寒补。不尽秋声,如水乱流去。

最苦夕阳官道,茫然与春遇。干花暝迷旧路。

怕错认那回红树。又唤起湘客吹镫,年少羁旅。

形式:

月下笛.紫帆结想西湖,填此词见示,余亦柳莺心许,梅鹤神交者也。依韵答之

南渡当年,湖山只解,玉成词友。松云白首。

老仙多半吟瘦。

销金锅里销家国,销得尽红鹃泪否。

只苎萝斜照,一般贫贱,浣纱春手。雨后。香尘旧。

想苏小妆楼,依然垂柳。花赀若有。莺边来作邻叟。

飘零自是才人福,落得伴寒梅睡久。

算我辈忒无聊,万里蛮村问酒。

形式:

如梦令

昨夜花阴月浅。梦到谢娘庭院。

瘦了小腰支,人似绿云浑软。春短。春短。

愁满玉箫心眼。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