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宜隐友兄同还精舍赋短律五首为别(其五)

千载康成学,群贤惜异时。

典章秦火尽,礼乐汉书疑。

聚讼吾何敢,承家子莫辞。

从来参笔削,万一补民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方孝孺所作,名为《承宜隐友兄同还精舍赋短律五首为别(其五)》。在诗中,方孝孺以深沉的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敬仰,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学问传承的重视。

“千载康成学,群贤惜异时。”开篇即以“康成”代指儒家经典,暗含对古代学者的崇敬之情。同时,“群贤惜异时”则表达了对不同时代学术交流的惋惜与渴望,体现了诗人对于知识传承与交流的深刻理解。

“典章秦火尽,礼乐汉书疑。”这两句通过历史事件的对比,反映了文化在战争与政治变动中的脆弱性。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大量典籍毁于一旦;汉代虽有所恢复,但仍然存在对礼乐制度的疑惑与探讨。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一种反思。

“聚讼吾何敢,承家子莫辞。”诗人在此表明自己不敢轻易参与学术争论,同时也鼓励继承家学的子弟不要推辞学习的责任。这既是对自身谦逊态度的体现,也强调了家族传统与学问传承的重要性。

“从来参笔削,万一补民彝。”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参与历史书写与修正的期待,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对社会道德规范(“民彝”)有所贡献。这种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体现了方孝孺作为士大夫阶层知识分子的使命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方孝孺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对学问传承的重视,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于社会道德与责任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408)

方孝孺(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希古,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因其故里旧属缑城里,故称“缑城先生”;又因在汉中府任教授时,蜀献王赐名其读书处为“正学”,亦称“正学先生”,明朝大臣、学者、文学家、散文家、思想家。后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朱棣杀害。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

  • 字:希直
  • 号:逊志
  • 籍贯:宁海
  • 生卒年:1357—1402年7月25日

相关古诗词

次韵荅钱文学(其一)

幽亭斜日在,佳兴与君同。

屐润催诗雨,衣凉醒酒风。

鹅群穿草白,蜂足带花红。

愁散身殊健,全宽云梦胸。

形式: 五言律诗

次韵荅钱文学(其二)

云山留客住,尊酒赖君同。

照影林端月,清心水面风。

醉书诗草里,笑剪烛花红。

不是听雄辨,难消磊磈胸。

形式: 五言律诗

题画(其一)

得意攴郎画,分明是米家。

乱云浮杂树,远渡卧枯槎。

白屋孤舟迥,丹崖一径斜。

何时共渔叟,洞口访桃花。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题画(其二)

曲折成千里,云山俨一乡。

林疏茅屋见,水落钓舟藏。

世路羊肠外,仙家鸟道傍。

此身何处着,箕颖意难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