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方孝孺所作,名为《承宜隐友兄同还精舍赋短律五首为别(其五)》。在诗中,方孝孺以深沉的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敬仰,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学问传承的重视。
“千载康成学,群贤惜异时。”开篇即以“康成”代指儒家经典,暗含对古代学者的崇敬之情。同时,“群贤惜异时”则表达了对不同时代学术交流的惋惜与渴望,体现了诗人对于知识传承与交流的深刻理解。
“典章秦火尽,礼乐汉书疑。”这两句通过历史事件的对比,反映了文化在战争与政治变动中的脆弱性。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大量典籍毁于一旦;汉代虽有所恢复,但仍然存在对礼乐制度的疑惑与探讨。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一种反思。
“聚讼吾何敢,承家子莫辞。”诗人在此表明自己不敢轻易参与学术争论,同时也鼓励继承家学的子弟不要推辞学习的责任。这既是对自身谦逊态度的体现,也强调了家族传统与学问传承的重要性。
“从来参笔削,万一补民彝。”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参与历史书写与修正的期待,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对社会道德规范(“民彝”)有所贡献。这种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体现了方孝孺作为士大夫阶层知识分子的使命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方孝孺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对学问传承的重视,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于社会道德与责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