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水行同张樵野丈荫桓龚霭人丈易图作

黑风吹海海夜立,倏忽平地生波涛。

囊沙拥水门急闭,飞浪已越城墙高。

漂庐拔木无万数,安得江揵淮阳包。

众头攒动乍出没,欲葬无椁栖无巢。

攀崖绿壁幸脱死,饥肠雷吼鸣嗷嗷。

中丞视氏犹已溺,急起冒突挥露桡。

鸱鸮毁室商救子,鱼鳖满城资渡桥。

况闻移粟苏喘息,自雍及绛来千艘。

流离琐尾得安宅,无复登屋声三号。

天灾流行国代有,难得官长劳民劳。

海疆东南正多事,水从西来纷童谣。

曲突徙薪广恩泽,愿亟靖海安天骄。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描绘了福州遭遇洪水时的惨烈景象与人民的苦难。开篇以“黑风吹海海夜立,倏忽平地生波涛”两句,形象地展现了洪水突然爆发的惊人力量,仿佛黑夜中的风暴将大海卷入了陆地,瞬间便在平地上掀起了滔天巨浪。

接着,“囊沙拥水门急闭,飞浪已越城墙高”描述了洪水涌入城市,城墙也无法抵挡其汹涌之势,飞溅的浪花甚至超过了城墙的高度。洪水肆虐,摧毁了无数房屋和树木,无数生灵在洪水中挣扎求生,却无处可藏,只能在悬崖峭壁间侥幸逃生,饥饿与痛苦交织在他们的哀嚎之中。

“中丞视氏犹已溺,急起冒突挥露桡”则展现了官员们的紧急行动,他们不顾自身安危,奋力划船救援被困的民众。同时,诗中也提到了其他救助行为,如鸱鸮(猫头鹰)救助幼子,以及利用船只和桥梁帮助更多的人逃离洪水。

最后,“流离琐尾得安宅,无复登屋声三号”表达了洪水过后,人们虽然暂时得到了安全的住所,但之前的悲惨经历仍令人难以忘怀。诗中还提到,尽管自然灾害是普遍存在的,但官员们的努力减轻了民众的苦难,值得赞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细节,展现了福州大水灾难的严重性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同时也歌颂了在灾难面前人们的互助精神和政府的救援行动。

收录诗词(845)

黄遵宪(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 字:公度
  • 籍贯:汉族客家
  • 生卒年: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将应顺天试仍用前韵呈霭人樵野丈(其一)

平生揽辔澄清志,足迹殊难出里闾。

万一铅刀堪小试,可容韫匮便藏诸?

觚棱魏阙宵来梦,简练阴符夜半书。

一第区区何足道,频番绿木妄求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将应顺天试仍用前韵呈霭人樵野丈(其二)

辙乱旗翻屡败车,行吟憔悴比三闾。

未知吾舌犹存否?终望臣饥得食诸。

辛苦低头就羁靮,功名借径寄诗书。

若论稽古荣车服,久已临渊不羡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将应顺天试仍用前韵呈霭人樵野丈(其三)

旁午军书议出车,沿边鹅鹳列为闾。

眼看虎落环瓯脱,心冀燕仇雪望诸。

四海同袍征士气,频年赠策故人书。

荷戈亦是男儿事,何必河鲂始食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将应顺天试仍用前韵呈霭人樵野丈(其四)

齐东燕北走舟车,三载南云望倚闾。

宦学无成便归去,父兄有命敢行诸。

伤禽恶听连环弹,老蠢愁翻旧校书。

碧海制鲸公手笔,倘分勺水活枯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