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徐渭所作的《牡丹》。徐渭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描绘了牡丹的品格与精神。
“五十八年贫贱身,何曾妄念洛阳春。”开篇即以“五十八年贫贱身”点出牡丹虽生于贫贱,却未曾有过对富贵繁华的奢望或幻想。“何曾妄念洛阳春”,更是强调了牡丹不为外物所动,坚守本心的高洁品质。牡丹生长于贫瘠之地,却不羡慕繁华之都的春色,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淡泊与宁静。
接着,“不然岂少胭脂在,富贵花将墨写神。”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牡丹的独特之处。牡丹虽未经历富贵,但其内在的气质与精神却如同被墨水描绘一般,充满了深沉与内敛之美。这里的“胭脂”象征着外在的华丽与浮华,而牡丹则以其内在的品质,超越了这些表面的装饰,展现出一种更为深刻和持久的魅力。
整首诗通过对牡丹的描绘,不仅赞美了其自然界的美丽,更寓意了诗人对高尚人格的追求与向往。牡丹的形象在这里成为了诗人理想人格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清高、淡泊、坚韧不拔精神的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