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诗二十四首(其十九)

露滴红兰玉满畦,闲拖象屣到峰西。

但令心似莲花洁,何必身将槁木齐。

古堑细烟红树老,半岩残雪白猿啼。

虽然不是桃源洞,春至桃花亦满蹊。

形式: 古风 押[齐]韵

翻译

露珠滴落在红色兰花上,如同满园的宝石,我悠闲地拖着象牙鞋走到山峰西边。
只要心中保持莲花般的纯洁,何必像枯木一样拘泥于形式。
古老的沟壑中升起细细的烟雾,红色的老树映衬下显得更加沧桑,半山腰上残留的积雪下,白猿在哀啼。
虽然这不是世外桃源,但春天来临,桃花依旧盛开,铺满了小径。

注释

红兰:红色的兰花。
象屣:象牙做的鞋子,比喻贵重或华美的鞋子。
心似莲花洁:心灵如莲花般洁净无暇。
古堑:古老的沟壑。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中生活图景。开篇“露滴红兰玉满畦,闲拖象屣到峰西”两句,通过对露水滴落在红色的榛生长的兰花上,以及闲适地拖着象牙般的竹屣行走至山峰之西的情景描写,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接着,“但令心似莲花洁,何必身将槁木齐”两句,则表达了诗人追求内心清净,不需刻意效仿外物(槁木是形状如人的树木)的思想。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常用来比喻人们在污浊的世俗中保持纯洁的心灵。

第三段“古堑细烟红树老,半岩残雪白猿啼”两句,通过描绘古时遗留的城墙上飘逸的细烟、红色的老树,以及山岩间残留的白雪和猿啼声,营造出一幅荒凉而静谧的画面。

最后,“虽然不是桃源洞,春至桃花亦满蹊”两句,则表达了诗人虽未达到理想中的桃源仙境,但在春天到来时,即使是普通的地方也会有桃花盛开,充满生机与美好。这里的“桃源洞”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人间仙境,代表着理想中的美好生活。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在自然界中寻找心灵寄托的情感。通过对山居景象的细腻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清净、自由和自在的追求。

收录诗词(738)

贯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姜。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亦擅绘画,尤其所画罗汉,更是状貌古野,绝俗超群,笔法坚劲,人物粗眉大眼,丰颊高鼻,形象夸张,所谓“梵相”。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很高的声誉。存世《十六罗汉图》,为其代表作

  • 字:德隐
  •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 生卒年:832~912

相关古诗词

山居诗二十四首(其二十)

自休自已自安排,常愿居山事偶谐。

僧采树衣临绝壑,狖争山果落空阶。

闲担茶器缘青障,静衲禅袍坐绿崖。

虚作新诗反招隐,出来多与此心乖。

形式: 古风 押[佳]韵

山居诗二十四首(其二十一)

石垆金鼎红蕖嫩,香阁茶棚绿巘齐。

坞烧崩腾奔涧鼠,岩花狼籍斗山鸡。

蒙庄环外知音少,阮籍途穷旨趣低。

应有世人来觅我,水重山叠几层迷。

形式: 古风 押[齐]韵

山居诗二十四首(其二十二)

自古浮华能几几,逝波终日去滔滔。

汉王废苑生秋草,吴主荒宫入夜涛。

满屋黄金机不息,一头白发气犹高。

岂知知足金仙子,霞外天香满毳袍。

形式: 古风 押[豪]韵

山居诗二十四首(其二十三)

如愚何止直如弦,只合深藏碧嶂前。

但见山中常有雪,不知世上是何年。

野人爱向庵前笑,赤玃频来袖畔眠。

只有逍遥好知己,何须更问洞中天。

形式: 古风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