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

幽窗报夕霁,微月在屋橑。

手中白羽扇,共此夜寥寥。

六月天正碧,三更树微摇。

缅怀山中景,兹夕感路遥。

长啸送行云,可望不可招。

夜阑林光发,白露濡青条。

形式: 古风 押[萧]韵

翻译

幽静的窗户报知夜晚雨过天晴,微弱的月光洒在屋檐上。
我手中握着白色的羽毛扇,与这寂静的夜晚相伴。
六月的天空如洗,深夜时分树木轻轻摇曳。
怀念山中的景色,此刻却感到路途遥远。
仰天长啸以送别行云,虽可见却无法挽留。
夜深时分,树林光影斑驳,白露润湿了青翠的枝条。

注释

幽窗:幽静的窗户。
报夕霁:报知雨后放晴。
微月:微弱的月光。
屋橑:屋檐。
手中:手中。
白羽扇:白色的羽毛扇。
共此:与这。
寥寥:寂静。
六月天:六月的天空。
碧:如洗。
三更树:深夜的树木。
微摇:轻轻摇动。
缅怀:怀念。
山中景:山中的景色。
兹夕:此刻。
感路遥:感到路途遥远。
长啸:仰天长啸。
送行云:送别行云。
可望不可招:虽可见但无法挽留。
夜阑:夜深。
林光发:树林光影斑驳。
白露濡青条:白露润湿青翠枝条。

鉴赏

这首宋诗《夏夜》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作品,描绘了夏日夜晚的宁静与诗人内心的思绪。首句“幽窗报夕霁”写出了窗户透露出雨后初晴的气息,暗含着傍晚时分的清新。接着,“微月在屋橑”描绘了明亮但不刺眼的月光洒在屋檐上,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手中白羽扇,共此夜寥寥”诗人手持白羽扇,感受到夏夜的凉意,与这寂静的夜晚相映成趣。接下来两句“六月天正碧,三更树微摇”,通过描写碧蓝的天空和轻轻摇曳的树影,进一步渲染了夏夜的恬静。

“缅怀山中景,兹夕感路遥”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生活的怀念,此刻身处远方,倍感路途遥远,流露出淡淡的乡愁。最后两句“长啸送行云,可望不可招”以长啸表达情感,试图挽留行云,却只能目送其远去,寓意人生的无常与无奈。

结尾“夜阑林光发,白露濡青条”则描绘了深夜树林中散发出的光芒,以及露水润湿青枝的画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深的情感寄托。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日夜晚的景象,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展现出宋诗的意境之美。

收录诗词(657)

陈与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字:去非
  • 号:简斋
  • 生卒年:1090-1138

相关古诗词

夏雨

三伏过几日,坐数令人瘿。

片云忽西行,庭树生光景。

须臾万银竹,壮观发异境。

天公终老手,一笑破日永。

龙公勿惮烦,事了亦俄顷。

修竹恬变化,依然半窗影。

形式: 古风 押[梗]韵

晓发叶城

竹舆开两牖,秋色为横分。

左送廉纤月,右揖离披云。

诗情满行色,何地著世纷。

欲语王县令,三叫不能闻。

形式: 古风 押[文]韵

晓登燕公楼

栏干纳清晓,拄杖追黄鹄。

燕公不相待,使我立于独。

雾收天落川,日动春浮木。

举手谢时人,微风吹野服。

形式: 古风

浴室观雨以催诗走群龙为韵得走字

微云生屋脊,攲枕看培塿。

崔嵬乱一瞬,泰华入搔首。

须臾万银竹,壮观惊户牖。

摧击竟自碎,映空白烟走。

馀飙送未了,日色在井口。

去冬三寸雪,寒日澹相守。

商量细细融,未觉经旬久。

谁能料天工,办此颖脱手。

一凉满天地,平分到庭柳。

叶端啸馀风,送我一杯酒。

画屏题细字,尽记同来友。

俗眼之所遗,此事当不朽。

形式: 古风 押[有]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