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硖行

吾家文物如崔公,向来世学工彫龙。

侧理固尝收会稽,陶泓不独称洪农。

徂徕取煤如点漆,宣城束颖能藏锋。

焉知于今一秃翁,四宝委弃文房空。

近时稍稍复寻访,嗜好亦须随土风。

磁洞疏波凿山骨,沙陇剔薮求毛宗。

昌溪万碓捣白楮,涪江千炬焚椅桐。

不须更问在何记,已作僰叟从巴童。

但看所有乃如此,亦足验我良羁穷。

君不见昔年平御史,初得巨璞三硖中。

少陵酸寒真可笑,欲使起草明光宫。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家的文物像崔公一样,世代学习工艺雕龙。
侧理(古代的一种石材)曾收纳于会稽,陶泓(古代的砚台)独享洪农(古代著名工匠)之名。
徂徕山的煤炭黑亮如漆,宣城的笔毫藏锋锐利。
谁能料到如今我成了一个秃翁,书房里的文房四宝都空置。
近年来渐渐重新寻找,爱好也要随当地风俗。
磁洞开采出稀疏的波纹,沙陇挖掘寻找毛笔的好材料。
昌溪溪水万座石碾捣白楮,涪江畔千把火炬焚烧椅桐。
不必再问它们在哪里记载,我已经如同僰地老翁跟随巴地孩童。
只看这些收藏就明白,足以验证我困厄中的坚守。
你没看到当年那位平御史,初得巨大美玉于三硖之地。
杜甫酸涩贫寒真是可笑,想让他起草在明光宫的文书。

注释

文物:古代的文化遗产和艺术品。
崔公:借指技艺高超的人。
侧理:古代一种用于雕刻的石材。
陶泓:古代的砚台。
洪农:古代著名的制笔工匠。
徂徕:山名,产煤。
宣城:地名,以产毛笔闻名。
秃翁:形容人头发稀疏的老者。
磁洞:产磁石的地方。
沙陇:沙地。
昌溪:地名,产纸。
涪江:长江支流。
昔年:过去。
平御史:指某位官员。
少陵:杜甫的别号。
酸寒:形容生活贫困,性情孤傲。
明光宫:唐代宫殿,此处代指朝廷。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公溯的《入硖行》,通过对古代文物的追忆和对当今文人墨客对书法材料的搜寻,展现了作者对于传统文化的感慨和对自己境遇的自嘲。首句“吾家文物如崔公”,以崔公比喻自家家族的文采,暗示了家族对书法艺术的传承。接下来描述了各地名产的墨料,如会稽的侧理、洪农的陶泓、徂徕的煤炭、宣城的束颖,以及昌溪的白楮和涪江的椅桐,这些都象征着书法艺术所需的珍贵材料。

然而,诗人感叹自己如今却成了“一秃翁”,这些宝贵的文房四宝被闲置,流露出对时光流逝和个人境遇的无奈。他提到近时才重新寻找这些材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变化。诗人以昔年平御史得到巨璞的典故,暗指自己对书法的热爱和追求,同时讽刺杜甫(少陵)的酸寒,暗示自己虽处境困穷,但对艺术的执着并未改变。

最后,诗人以“但看所有乃如此,亦足验我良羁穷”作结,表达出即使身处困境,对书法艺术的坚守也能证明自己的品格。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富有哲理,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和对自己命运的反思。

收录诗词(449)

晁公溯(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十月晦日同一属官刘司户师教授孙司理游九顶山登万景楼分韵赋诗得游字韵

今日当赐沐,幸同官属休。

于时舆梁成,径绝苍江流。

山灵念我来,遂使蒙雨收。

林端膏泽滋,岩际阳光浮。

倚杖送飞云,列席俯沧洲。

所携坐上客,不减枚与邹。

被服玳瑁簪,辞华珊瑚钩。

樽中潇湘清,引满更献酬。

欲观南东亩,往登西北楼。

其下岛屿出,凄然洞庭秋。

将归各赋诗,聊复记此游。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三月二十九日舟中作

今晨天气佳,晴光被茂草。

草际含馀滋,粲然泫清晓。

舟师催解缆,及此风色好。

江神似相予,扁舟若轻矫。

形式: 古风

三月二十日东山云蜿蜒而上众指曰龙也已而大雨

东山龙起风雨来,势虽暴甚天无雷。

蜿蜒气上黑云合,喧豗浪打苍崖回。

千林通体有膏泽,四郊画时无尘埃。

旧闻此地亦胜绝,夜夜神光如五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三月晦日舟中

平生每欲惜芳菲,人事还多与愿违。

卧病不常同客醉,作诗才及送春归。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