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

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翻译

向东离开卢龙塞,壮志满怀的旅人孤独无依。
沿途的烽火台绵延万里,汉军依然严阵以待,防备胡虏的侵袭。
边境的风尘弥漫,敌人的骑兵正向南疾驰而来。
辗转战斗并非长久之计,和亲也不是长远的战略。
只有那昔日的李将军,手持符节从京都出发。
他统帅大军扫荡大漠,一战就擒获了匈奴单于。
他心中常常充满感激,希望能效仿古代纵横家的谋略。
手握利剑,他想找谁倾诉,眼前的山河只留下深深的忧虑。

注释

卢龙塞:古代边关要塞。
浩然:形容心情豪迈、正直。
亭堠:古代边境上的烽火台。
汉兵:指汉朝军队。
虏骑:敌人的骑兵。
转斗:辗转战斗。
和亲:通过联姻来维持和平。
李将军:可能指的是李陵或李靖等著名将领。
总戎:统帅军队。
单于:匈奴的最高首领。
感激:感动并感激。
纵横谟:指纵横家的谋略,善于外交和军事策略。
倚剑:持剑,象征准备战斗。
关河:边关河流,代指广阔的疆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边塞将士的孤独与思念,以及对往日英雄事迹的怀念和愿望。开篇“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表达了诗人站在卢龙塞上,感受到浩瀚苍茫的自然景象与深沉的客居之愁,心中充满了对远方故土的思念。

接下来,“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通过长城和戍楼的连绵不断,以及汉军仍然警惕地防备着北方胡人的描述,展现出边塞的险峻与战争的氛围。紧接着,“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则描写了边疆战事的紧张气氛和敌军的威胁。

诗人通过“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表达了对和平友好的渴望,而不是长久的战争谋略。然后,“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提及了一位历史上的名将李广,他曾从京城出征,显示了诗人对英雄将领的怀念。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这两句通过对李广一战捉拿匈奴单于王的英勇事迹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英雄业绩的向往和敬仰。紧接而后的“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则是诗人表达自己对李将军忠诚和战功的钦佩,并希望能像他那样为国效力。

最后,“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表现了诗人的孤独感受,他手握长剑,却无处可说,只有心中的忧愤与关山河流间的寂寞相伴。整首诗通过对边塞景象和历史英雄事迹的描绘,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境遇。

收录诗词(257)

高适(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仲武,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 字:达夫
  • 籍贯:渤海蓨(今河北景县)
  • 生卒年:704—765年

相关古诗词

塞下曲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骐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形式: 古风

塞下曲.贺兰作

君不见芳树枝,春花落尽蜂不窥。

君不见梁上泥,秋风始高燕不栖。

荡子从军事征战,蛾眉婵娟守空闺。

独宿自然堪下泪,况复时闻鸟夜啼。

形式: 古风

睢阳酬别畅大判官

吾友遇知己,策名逢圣朝。

高才擅白雪,逸翰怀青霄。

承诏选嘉宾,慨然即驰轺。

清昼下公馆,尺书忽相邀。

留欢惜别离,毕景驻行镳。

言及沙漠事,益令胡马骄。

丈夫拔东蕃,声冠霍嫖姚。

兜鍪冲矢石,铁甲生风飙。

诸将出冷陉,连营济石桥。

酋豪尽俘馘,子弟输征徭。

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

榆关夜不扃,塞口长萧萧。

降胡满蓟门,一一能射雕。

军中多宴乐,马上何轻趫。

戎狄本无厌,羁縻非一朝。

饥附诚足用,饱飞安可招。

李牧制儋蓝,遗风岂寂寥。

君还谢幕府,慎勿轻刍荛。

形式: 古风 押[萧]韵

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

适远登蓟丘,兹晨独搔屑。

贤交不可见,吾愿终难说。

迢递千里游,羁离十年别。

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

旷荡阻云海,萧条带风雪。

逢时事多谬,失路心弥折。

行矣勿重陈,怀君但愁绝。

形式: 古风 押[屑]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