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楼夏晚

地僻无他管,楼危有剩凉。

远流通越派,残日共秦光。

鸟道顽云黑,人家病叶黄。

高情梦箕颍,閒景画潇湘。

山药香多桂,渔歌浊少商。

太平知可喜,何者是簪裳。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翻译

这里偏僻无人管,楼阁高耸存余凉。
远方的水流汇入越地,夕阳与秦地的光芒共享。
鸟道上乌云密布,人家屋檐黄叶飘零。
高尚的情怀梦想着箕山颖水,闲适的景色描绘出潇湘画卷。
山中薯蓣香气四溢,渔歌却浑浊少商音。
太平盛世值得欢喜,但何人能穿上官袍呢?

注释

地僻:偏远。
他管:他人管辖。
楼危:高楼险峻。
剩凉:残留的清凉。
流通:汇流。
越派:越地的水系。
残日:夕阳。
秦光:秦地的阳光。
鸟道:山路。
顽云:浓密的乌云。
人家:村落。
病叶:枯黄的树叶。
梦箕颍:梦想着箕山颖水的生活。
箕颍:古代隐士的象征。
潇湘:泛指江南地区。
山药:薯蓣。
香多:香气浓郁。
桂:桂花。
渔歌:渔民的歌谣。
浊少商:声音浑浊少有华丽。
太平:太平盛世。
簪裳:古代官员的服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幽静而略带忧伤的书房之景。开篇“地僻无他管,楼危有剩凉”透露出一种远离尘世、独立于高楼之中的情境,楼虽有些许颓废,但仍能感受到一丝清凉,给人以宁静的氛围。

“远流通越派,残日共秦光”则是说远方的河流与古代越地的水系相连,夕阳余晖与历史悠久的秦地共享,这两句通过对空间和时间的描绘,增添了诗中的深远意境。

“鸟道顽云黑,人家病叶黄”中,鸟儿在乌云密布的天空中啁啾而鸣,而人们的住宅则被枯黄的树叶所覆盖,这两句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界与人类居住环境的萧瑟景象。

“高情梦箕颍,閒景画潇湘”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他在这种幽静环境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和艺术创作的心境。箕颍可能指的是古代的一种高贵或理想化的人格象征,而潇湘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美丽之地,常用来比喻理想国度。

“山药香多桂,渔歌浊少商”两句中,“山药”指的是生长在山间的草本植物,其香气与桂树相比不减分毫;而“渔歌”是渔人(打鱼的人)的歌谣,由于水质浑浊,所以歌声也不再清澈。这些意象增添了一种野趣和生活之美。

最后,“太平知可喜,何者是簪裳”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太平盛世的向往,以及对身着华丽衣饰的人物的疑问,这里的“簪裳”可能指的是仕女或文人的装扮,也可能隐喻着某种社会地位或身份的象征。

总体而言,此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意象构建,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内心世界。

收录诗词(338)

李觏(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雕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 字:泰伯
  • 号:盱江先生
  • 籍贯:来学者常数十百
  • 生卒年:1009—1059

相关古诗词

同徐殿丞游麻姑山陈屯田闻之以诗见寄次韵第一首

良友嗟尘网,相期物外游。

求珠非赤水,不死是丹丘。

机上麟交擗,樽中蚁乱浮。

仙家一度醉,人世几千秋。

药气多留鼎,茶香细出瓯。

尧人方旷荡,容易学巢由。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闷书

行行四月晦,絺绤未能裁。

天气疑无定,春寒恐再来。

袭衣从汗浃,交扇取风回。

野秀深成黑,炉薰冷作媒。

年高情已淡,俗薄意多猜。

李杜今何在,芳樽谁与开。

形式: 排律 押[灰]韵

送知县苏秘丞移英州

大邑曰南城,唯君治道行。

何曾设钩距,到底是聪明。

鼎在神奸伏,鹰来鸟雀惊。

诈穷多自笑,刑重亦知平。

府史如廉士,农桑学颂声。

在官嗟不久,丕绩已垂成。

岭路当过庾,州图喜得英。

远人天与幸,弊俗日将清。

游刃非无地,抟风别有程。

上心应寤寐,彝器待书名。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夏日雨中

一雨遂不止,我行当此穷。

蜀东天亦漏,尧后水犹洪。

大点有片重,密濛无寸空。

晓唯壶箭觉,暖似炭炉通。

书笔提梅洗,征衣擘润烘。

帘间稀去燕,枕下即鸣虫。

竹粉千腰白,桃皮半颊红。

物华娇自衒,天意猛相攻。

酒退愁城外,吟兴愤涌中。

遣谁咨毕宿,留作旱时功。

形式: 排律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