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雨中

一雨遂不止,我行当此穷。

蜀东天亦漏,尧后水犹洪。

大点有片重,密濛无寸空。

晓唯壶箭觉,暖似炭炉通。

书笔提梅洗,征衣擘润烘。

帘间稀去燕,枕下即鸣虫。

竹粉千腰白,桃皮半颊红。

物华娇自衒,天意猛相攻。

酒退愁城外,吟兴愤涌中。

遣谁咨毕宿,留作旱时功。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翻译

雨势不断,我此刻身处困境。
蜀地东边天空也在漏水,连尧帝之后的洪水也不及这雨大。
雨点硕大如片,密密麻麻没有一点空隙。
清晨只有壶箭滴水声唤醒我,温暖如炭火炉般炽热。
用笔蘸着梅雨洗涤书籍,湿透的军服在烘干。
帘缝间燕子稀少,枕下虫鸣声声。
竹子被雨水冲刷得雪白,桃花的半边脸颊也染上了红晕。
万物在雨中娇艳欲滴,老天却无情地倾泻。
酒意退去,愁绪仍留在城外,诗兴却因愤懑而涌起。
该向谁倾诉这夜雨,只希望它能缓解旱情。

注释

穷:困境。
天亦漏:形容雨势大。
片重:硕大的雨点。
壶箭:古代计时器,此处指滴水声。
梅洗:用梅雨清洗。
征衣:出征时穿的衣服。
毕宿:一夜未眠。
旱时功:对缓解旱情的作用。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连绵不绝的夏雨给自然景观与人心情带来的影响。诗中的意象丰富,语言生动。

"一雨遂不止,我行当此穌"表达了诗人在大雨中行走时所处的艰难环境。"蜀东天亦漏,尧后水犹洪"则通过比喻手法,将雨量比作古代传说中的大洪水,以此来形容这场雨之猛烈和持久。

"大点有片重,密濛无寸空"具体描绘了雨滴的大小和雨幕的密集程度。"晓唯壶箭觉,暖似炭炉通"则通过对比,形容早晨的温暖与火炉相似,展示了诗人在寒冷中寻求温暖的愿望。

"书笔提梅洗,征衣擘润烘"写出了诗人在雨中的生活情景,既有书写时用梅花清香去除墨香的意象,也有着衣物被雨打湿后的感受。"帘间稀去燕,枕下即鸣虫"则描绘了室内外的小动物也受到这场雨的影响。

"竹粉千腰白,桃皮半颊红"通过对竹叶和桃花颜色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观察与感受。"物华娇自衒,天意猛相攻"则用来比喻雨水如同天意,对大地进行洗礼。

"酒退愁城外,吟兴愤涌中"表达了诗人在饮酒之后的忧思和情感的奔涌。"遣谁咨毕宿,留作旱时功"则是诗人的自问与期盼,希望有人能够理解他这段时间内所做工作的价值。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夏日连绵雨水的细腻描写和个人的情感体验交织而成,一方面展现了自然界的动荡变化,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世界。

收录诗词(338)

李觏(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雕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 字:泰伯
  • 号:盱江先生
  • 籍贯:来学者常数十百
  • 生卒年:1009—1059

相关古诗词

乾元节群臣祝寿小人无位以诗继之

帝命当敷佑,民生有厥初。

千秋唐节日,万国禹朝车。

韶美笙镛外,需亨饮食馀。

神仙似姑射,梦想即华胥。

嘉会诚难得,愚忠敢自疏。

古人谁最寿,无逸在周书。

形式: 排律 押[鱼]韵

三贤咏

鲁连誓蹈海,夷齐甘采薇。

秦王不得帝,周武见终非。

轻死议万乘,强哉三布衣。

凡人欺贫贱,贫贱岂易欺。

形式: 古风

女色无定美赠卿材

女色无定美,宠至美则多。

士才无定称,用显称巳过。

长安小家子,粲粲秋池荷。

性慧不觉耻,母怜不加诃。

出户一囊麝,见人双眼波。

情动笑难止,语娇音屡讹。

都人口如沸,观者踵相摩。

因缘幸充选,恩泽成偏颇。

少费万金珠,一呼千绮罗。

佯愁惨白日,猛唾倾天河。

东邻有贤女,春绿涵脩蛾。

花艳不裁剪,玉光无切磋。

自小固闻礼,藏头岂知他。

亲戚尚未见,媒官当奈何。

过时谁问访,生世就蹉跎。

岂不有配偶,市里或山阿。

岂不有奉养,舂饎与机梭。

列女不得传,乐府无人歌。

容华日衰落,涕泣坐滂沱。

富贵易脩饰,贫贱多笑呵。

柳下无仲尼,小官终灭磨。

进退在勇决,迟疑两皆蹉。

退当事奇伟,夙驾追雄轲。

进当取势位,健笔为干戈。

胡然守一节,独自埋随和。

形式: 古风 押[歌]韵

丐僧

靡靡步康衢,喋喋问流俗。

谁将今日财,愿易来世福。

休论身善恶,佛眼重金玉。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