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平居奉寄崔伯易兼简朱元弼(其二)

怃怃庭下树,阴影日已敷。

癯癯闭门人,簟席自卷舒。

高枝就远冠,曲枝挂裳裾。

还来从此息,卧视诗与书。

桓桓门外客,从徒驾骊驹。

不知来何闻,乃肯顾我闾。

呼儿往应门,谓言出在涂。

非我敢厌客,非客与我疏。

以予拙语言,无以得客娱。

一不当客意,恐与世患俱。

不如两相忘,何能效纷如。

形式: 古风

翻译

庭下的树木独自忧郁,阴影一天天蔓延。
清瘦的闭门人,竹席铺展又收起。
高树枝头仿佛戴上远方的冠冕,弯曲的枝条挂着衣裙。
我回到这里休息,躺着阅读诗书。
门外威武的客人,驾驭着华丽的马车。
不知为何而来,竟肯光临我的小屋。
唤儿去应门,说是正在路上。
并非我怠慢客人,也不是客人嫌弃我。
因我笨拙的言辞,无法让客人尽欢。
一旦不合客人心意,恐怕会引来世间纷扰。
不如彼此忘记,怎能效仿那纷繁尘世的交际。

注释

怃怃:忧郁的样子。
敷:蔓延。
癯癯:清瘦的样子。
簟席:竹席。
冠:比喻尊贵的地位。
裳裾:衣裙。
息:休息。
桓桓:威武的样子。
骊驹:骏马。
顾:看望。
涂:道路。
厌客:怠慢客人。
疏:嫌弃。
拙语言:笨拙的言辞。
患:困扰。
两相忘:彼此忘记。
纷如:纷繁的样子。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安静的夏日家居景象,诗人在庭院中享受着树荫和书籍的乐趣。诗中的语言简约而富有意境,通过对比和反复强调了诗人与客人的关系。

"怃怃庭下树,阴影日已敷"表明庭院中的树木郁郁葱葱,树荫已经铺展开来,为炎热的夏日带来了凉爽。"癯癯闭门人,簟席自卷舒"则写出了诗人独处时的悠闲情景,闭门谢客,躺在竹席上自在地翻阅着书籍。

接着,“高枝就远冠,曲枝挂裳裾”生动地描绘了树枝与衣物之间的亲昵关系,既形象又富有诗意。"还来从此息,卧视诗与书"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平静生活的享受和向往。

后半首诗转而写及门外的客人和诗人的互动。"桓桓门外客,从徒驾骊驽"中的“桓桓”形容客人的声音,给人一种遥远却清晰可闻的感觉,而“从徒驾骊驽”则描绘了客人乘坐骏马所到之处。

"不知来何闻,乃肯顾我闾"表达了诗人对于客人突然造访的惊讶和疑惑。"呼儿往应门,谓言出在涂"则写出了诗人叫唤家童去开门,同时也表现了对外界信息的好奇。

最后几句“非我敢厌客,非客与我疏。以予拙语言,无以得客娱。一不当客意,恐与世患俱。不如两相忘,何能效纷如”则流露出诗人对于无法迎合客人的尴尬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度的社交往来所带来的麻烦感到避讳,而选择了“两相忘”的平静态度。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同时也反映出了古代文人对于世俗交际的一种逃避心理。

收录诗词(477)

王令(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 生卒年:1032~1059

相关古诗词

夏日平居奉寄崔伯易兼简朱元弼(其一)

天风变春和,昼日差夏永。

门阑闭无事,燕雀去益静。

纷翻诗书帙,弃散懒收整。

时来就枕卧,复可取窥省。

心恬逐物闲,迹阔与世屏。

鲜鲜南山暖,秀色在脩岭。

苟嫌安坐慵,还可远游骋。

自缘智能薄,反得闲暇幸。

交朋久相远,疏懒欲谁警。

形式: 古风 押[梗]韵

弱弱谁氏子

弱弱谁氏子,鲜鲜一何姝。

来奔富人家,妻与富人俱。

严妆问夫子,我岂彼室如。

夫子笑遣之,彼宁与汝都。

升堂由阼阶,德色溢以舒。

亲宾不敢笑,退语相嚱吁。

高堂聚群婢,唯诺相咨睢。

家事忽不图,顾指取自如。

朝令拆柱薪,暮遣藩篱除。

风雨半夜来,百衅生不虞。

屋压盗随至,夫死别嫁夫。

东邻有淑子,惟不事铅朱。

端居待人求,正色不敷腴。

清镜见白发,行媒不顾闾。

不知爱妻人,取舍何异欤。

形式: 古风

效古

流沙不胜车,弱水不载舟。

谓言行子归,无苦事远游。

寄子素丝裳,闻子衣苦单。

失今不来还,岁晚将奈寒。

形式: 古风

效退之青青水中蒲(其五)

双双水中凫,食饱不出水。

灵凤来何时,鸿鹄志万里。

形式: 五言绝句 押[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