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名为《答元美问余近事(其二)》。诗中充满了深沉的哲理与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赋罢凌云气不降”,开篇即以“凌云”之气喻指诗人的才华与创作的高远境界,然而“气不降”则暗示着即使在如此高远的创作状态中,诗人也并未因此而脱离现实或世俗,而是保持着一种超然物外而又不失人间烟火的态度。
“长杨羽猎妙无双”,这里借用了汉武帝时期长杨宫的狩猎场景,象征着诗人不仅在文学创作上有着卓越的成就,更是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独特的魅力,仿佛是古代帝王的狩猎般,既有壮观的场面,又蕴含着深邃的意义。
“老来却解人间事”,随着年龄的增长,诗人开始更加理解人间的百态,这不仅仅是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更是对人性、社会乃至宇宙真理的深刻领悟。这里的“解”字,既包含了理解的意味,也暗示了诗人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思考,达到了一种更为透彻的人生境界。
“摊得玄经覆酒缸”,最后两句以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作为结尾,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将深奥的哲学思想(“玄经”)与平凡的生活(“酒缸”)相结合,既体现了他对知识的广泛涉猎,也展现了他将高深的学问融入日常生活的智慧。这种态度,既是对传统儒家学说的继承,也是对个人精神追求的体现,展示了诗人既追求精神世界的深度,也不忘生活乐趣的平衡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艺术和社会的独到见解,以及在高雅与世俗之间自由穿梭的超凡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