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蒙古潘学士

奎宿凝华协帝符,龟图呈画照坤舆。

衣冠治定通重译,竹帛文词变六书。

分教已从官独冷,致身宁论术犹疏。

朝来鼓棹潇湘去,处处秋粳荐白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傅若金的《送蒙古潘学士》以深沉的笔触描绘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与对学问的崇敬之情。诗中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象与人文精神,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离别时的复杂情感。

首联“奎宿凝华协帝符,龟图呈画照坤舆”以天象和地理象征,寓意友人潘学士的才华与品德如同天空中的奎宿之光,照亮大地,又如龟图般稳重而智慧,形象地表达了对友人学识与人格的高度赞扬。

颔联“衣冠治定通重译,竹帛文词变六书”进一步赞美友人在学术上的成就与贡献,无论是通过外交途径传播知识(“通重译”),还是在文献记录上创新(“竹帛文词变六书”),都体现了其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卓越能力。

颈联“分教已从官独冷,致身宁论术犹疏”则转而表达对友人仕途与个人追求的深刻理解。虽然友人在官场中可能感到孤独(“官独冷”),但其对学问的追求(“致身宁论术犹疏”)并未因此而减退,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高洁志趣。

尾联“朝来鼓棹潇湘去,处处秋粳荐白鱼”描绘了友人即将启程的情景,以“鼓棹”(划船)象征离别,而“秋粳荐白鱼”则寓指友人将带着丰富的知识与经验,如同白鱼一般,游向更广阔的天地,为各地带来丰收与智慧的分享。

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也有对其学问与人格的高度肯定,以及对未来友人旅途顺利、事业有成的美好祝愿。通过自然景象与人文活动的交织,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与对友情的珍视。

收录诗词(300)

傅若金(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汝砺。少贫,学徒编席,受业范椁之门,游食百家,发愤读书,刻苦自学。后以布衣至京师,数日之间,词章传诵。虞集、揭傒斯称赏,以异才荐于朝廷。元顺帝三年(1335),奉命以参佐出使安南(今越南),当时情况复杂,若金应付自如,任务完成出色。安南馆宾以姬,若金却之去,并赋诗以言节操。欧阳玄赞其“以能诗名中国,以能使名远夷”。归后任广州路学教授,年四十而卒

  • 籍贯:元代新喻官塘(今江西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塘里村)
  • 生卒年:1303—1342

相关古诗词

王氏山庄

茅堂闻在断厓居,耕凿真疑与世疏。

黄石洞依秋树冷,子房祠映古苔虚。

山人自述《潜夫论》,吏部空留处士庐。

见说田间多野兴,每惭为客负犁锄。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寄王君实

北望衣冠忆省郎,又随车驾幸滦阳。

苑中苜蓿空骐骥,池上梧桐起凤凰。

中使有时传送酒,近臣何处避含香。

上林此日无来雁,吟罢题诗欲断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送林彦广祠南北镇

中使传香下玉墀,儒臣代祀出金闺。

幡幢北起开恒岳,舟楫东回入会稽。

望海也知晨驻马,渡江休信夜燃犀。

名山见说多仙气,应得从容散杖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齐]韵

和孔学文从奏延春閤

宫漏沈沈晓仗移,衮衣当殿听朝时。

风含鸡舌飘青琐,日射龙鳞动赤墀。

奏对御筵多密近,退趋春院总委蛇。

喜闻近日稀游幸,閤下儒臣出每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