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儒隐

芒草分畦夹颖区,远携书剑伴云居。

四民祈报同乡社,诸老章缝异里闾。

泉气冷涵茶灶润,岚光晴照竹窗虚。

唔咿隔壁声相应,应有儿孙夜读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文化气息的乡村生活画卷。首联“芒草分畦夹颖区,远携书剑伴云居”以芒草与书剑为意象,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文人形象融合,展现了隐士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生活状态。芒草象征着朴素与坚韧,书剑则代表了知识与修养,两者并置,既体现了隐逸生活的物质条件,也暗示了精神追求。

颔联“四民祈报同乡社,诸老章缝异里闾”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描述乡社中不同阶层的人们共同参与祭祀活动的情景,以及老人们在各自社区中的角色,展现了乡村社会的和谐与团结。这里的“四民”指的是士农工商四个社会阶层,“同乡社”和“异里闾”则强调了社区内部的联系与差异,体现了传统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颈联“泉气冷涵茶灶润,岚光晴照竹窗虚”转而描写自然环境与日常生活场景的和谐共生。泉水的清凉与茶灶的湿润相映成趣,阳光透过竹窗洒落,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美景,也暗含了隐士生活中的闲适与恬静,以及与自然界的亲密关系。

尾联“唔咿隔壁声相应,应有儿孙夜读书”以声音作为线索,将读者的思绪引向深夜的书房。隔壁传来的读书声,不仅是对知识传承的象征,也是对后辈教育的重视与期待。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诗作的生动性,也深化了对隐居生活精神层面的探讨,即在宁静的环境中,知识与文化的传承得以延续。

综上所述,这首《北山儒隐》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明代隐士生活的一个侧面,从自然景观到社会生活,再到精神追求,全方位地呈现了隐逸文化的精神内涵。

收录诗词(9)

邓伯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南畔农忙

村南俗不好荒嬉,东作孜孜恐后时。

黄犊耕云春起早,绿蓑披雨夜归迟。

冠昏有节家常给,赋税无逋吏到稀。

过客相逢莫相笑,遗安一念少人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横浦渔舟

绿水周遭岛屿孤,扁舟云集晓相呼。

潮头起抹才收网,雨脚离山又晒罛。

纳税经年粮颇足,得钱竟日酒频沽。

今承优诏归来晚,蓑笠何妨作钓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尖峰樵唱

淩晨腰斧履巉岩,采得柴荆日暮还。

万树参差横岭畔,数声欸乃出云间。

息肩共话投林乐,联步都忘负重艰。

独惜栖鸟犹未隐,多应惊起过前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龙穴晓云

神物升沉不记年,至今遗迹尚依然。

半林叆叇存灵气,一窍穹窿带冷涎。

饥豹夜归思隐雾,行人晓起讶炊烟。

何如上下从龙去,化作商霖遍九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