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赵致道茅斋

三百年前茅屋歌,谁其继者茅斋铭。

杜陵忧世何其切,鹤山观物何其精。

两诗妙处均不朽,吾能合异融其真。

绮栊雕宇贮豪士,此岂有意矜吾民。

从来大庇天下手,乃在茅栋茨檐人。

请君观铭验吾德,复来歌义充吾仁。

庶几体用归一贯,二老可作当欣欣。

形式: 古风

翻译

三百年前的茅屋之歌,后继者又有谁能铭刻铭记。
杜陵先生忧虑世间何其深切,鹤山先生观察万物何其精细。
两首诗的奇妙之处都将永垂不朽,我能够融合差异,揭示其真实价值。
华美的房屋藏着豪杰之士,这难道是为了夸耀我们的百姓吗?
自古以来,真正庇护天下人的,往往是那些住在茅屋简陋之人。
请您阅读铭文验证我的品德,再以诗歌表达正义来充实我的仁爱。
或许能使体悟与实践合一,两位先贤会为此感到欣慰。

注释

茅屋歌:古代一首关于茅屋的诗。
继者:接续者。
杜陵:指杜甫,唐代诗人。
切:深切。
鹤山:可能指宋代诗人杨万里。
精:精细。
妙处:诗歌的美妙之处。
融:融合。
绮栊雕宇:华丽的房屋。
豪士:杰出人物。
矜:夸耀。
大庇天下手:庇护天下的大手笔。
茅栋茨檐人:居住简陋的人。
观铭:观看铭文。
验吾德:检验我的品德。
复来:再次。
充吾仁:充实我的仁爱。
庶几:或许。
一贯:合一。
欣欣:欣慰的样子。

鉴赏

这首宋代诗人高斯得的《题赵致道茅斋》诗,通过对三百年前茅屋歌的追溯和对赵致道茅斋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关怀与自然观察的深刻洞察。首句“三百年前茅屋歌”开启历史的回溯,暗示了茅屋文化的历史传承;“谁其继者茅斋铭”则引出赵致道及其作品,期待后人能继承并发扬这种精神。

诗人接着将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与赵致道的精细观察相提并论,赞扬他们诗歌中的艺术价值和人文精神。“两诗妙处均不朽”表达了对前贤成就的敬仰,也寄寓了对赵致道茅斋铭的期许。诗人认为,真正的豪杰并非居住华屋,而是能以茅屋为家,关心民生疾苦,“绮栊雕宇贮豪士,此岂有意矜吾民”,揭示了高尚品格的内涵。

最后,诗人强调“从来大庇天下手,乃在茅栋茨檐人”,表达出对公正与仁爱的追求,希望读者通过茅斋铭来检验自己的品德,并以诗歌传播仁爱之道。结尾“庶几体用归一贯,二老可作当欣欣”寄寓了诗人对茅斋铭与诗歌合一的理想,以及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赞美了赵致道的茅斋,更寓含了诗人对社会责任和人文精神的深沉思考,体现了宋代理学与文学的交融。

收录诗词(177)

高斯得(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浯溪寺

舂陵太守真好奇,结茅肥遁湘江湄。

三吾出意作新字,脱略苍籀遗冰斯。

溪山于我本何有,占断不许傍人窥。

人生天地远行客,恋身外物庸非痴。

漫郎仙去五百载,名字永与兹山垂。

要知忠义不磨处,虽不自与人与之。

至今过者望卷石,森然魄动中兴碑。

此公何用专壑鄙,世上宁有争墩儿。

我来访古刜蓬藋,怅然不识亭台基。

扫出蝉噪发斯义,元子可作然吾诗。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题钱可则芡雪庵

我家雪山下,结茅几度秋。

一朝劫火燎,身堕江南州。

相逢芡雪君,感慨不能休。

我今如丧狗,狂走长包羞。

子幸成小筑,廊岩可夷犹。

何不学孔明,草庐傲王侯。

何不学袁安,高卧绝行辀。

鹓鸾恍入梦,猿鹤悽生愁。

逋客亮非然,谁其执怨仇。

山茅自高洁,得雪逾清修。

三白待君足,毋为垢氛留。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题黄岩蔡氏青在亭

逢人说爱山,谁何是真爱。

苟无丘壑情,在眼犹不在。

君看终南客,岂不卧兴对。

奈何心自盲,坐失烟霞态。

蔡侯故静者,肯与青山背。

作堂老其间,列岫俨襟带。

萝月散庭隅,白云屯户外。

疏棂纳遥碧,平几挹横黛。

青山信在兹,心镜两融会。

岂效逋客徒,匿情绐松桧。

咨余秉微尚,颇亦厌尘壒。

幸君分半青,著我函丈对。

形式: 古风

赠道士刘友鹤

翰林纷万族,白鹤称善鸣。

标榜在诗易,斯义渊然精。

子今自羽客,复慕胎仙名。

烟煴吐奇讯,警露争圆清。

平皋播馨兰,广隰荫芳苓。

于焉事飞薄,安得有恶声。

聋俗讵知我,胡为枉撄情。

帝乡阔万里,短羽无遐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