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弥勒院

桥通流水绿溶溶,殿阁穹然镇象龙。

半壁石桥通雪窦,一龛丽室占雷峰。

挂岩屋似六和塔,入路门如九里松。

遥想空庭明月夜,浮屠桂树影重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翻译

小桥流水清澈见底,宏伟的殿堂高耸像镇守神龙的宝座。
半山腰的石桥直通雪窦寺,一座华丽的佛堂占据着雷峰塔的位置。
崖壁上的房屋仿佛六和塔,入门的路径如同九里长松林。
遥想月光下的空旷庭院,佛塔和桂树的影子层层叠叠。

注释

桥:小桥。
流水:清澈的流水。
绿溶溶:清澈见底。
殿阁:殿堂。
穹然:高耸。
象龙:像镇守神龙。
半壁:半山腰。
石桥:石制的桥。
雪窦:雪窦寺。
龛:佛龛。
丽室:华丽的佛堂。
雷峰:雷峰塔。
挂岩屋:崖壁上的房屋。
似:仿佛。
六和塔:杭州的六和塔。
入路门:入门路径。
九里松:九里长松。
遥想:想象。
空庭:空旷的庭院。
明月夜:明亮的月夜。
浮屠:佛塔。
桂树:桂花树。
影重重:影子层层叠叠。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古朴而神秘的佛寺景象。首句"桥通流水绿溶溶",以生动的色彩描绘了流水潺潺,桥梁映衬下的绿水,营造出宁静的环境。"殿阁穹然镇象龙"则写出殿宇的宏伟壮观,仿佛能震慑住龙的气势。

接下来的两句"半壁石桥通雪窦,一龛丽室占雷峰",进一步描绘了寺庙的布局,石桥蜿蜒至山洞(雪窦),而精美的佛室则坐落在雷峰山的一角,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挂岩屋似六和塔,入路门如九里松"运用比喻,形容寺内建筑与自然景观相融合,悬挂在峭壁上的房屋如同六和塔,而入寺之路两旁则是高耸如九里松的树木,增添了神秘与深远之感。

最后,诗人想象在明亮的月夜下,空旷的庭院中,佛塔与桂树的影子交叠,更显出寺庙的静谧与禅意。整体上,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弥勒院的壮丽景色和深沉的文化底蕴。

收录诗词(1)

章孝参(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自龙隐岩泛舟至雉山

晴溪几曲度澄湾,朝涉龙岩晚雉山。

林叟野僧休笑我,平生所得是官闲。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

丁未上巳重游龙隐岩

溪干舣棹访岩扉,危磴攀缘不欲归。

垂乳滴声当佛座,宿云留润在僧衣。

聊开禊席临流水,闲掷文竿到落晖。

旅宦天涯甘寂寞,送春无意惜芳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和李升之夜游漓江上

自笑无钱对菊花,天寒欲冷慢令赊。

桄榔叶暗临江圃,茉莉香来酿酒家。

月雾空濛萤照水,霜风萧瑟鹭眠沙。

归寻独秀山前路,城角参横斗柄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治平丙午仲冬中浣游释迦寺登环翠阁

吏局区区得暇难,倚崖高阁暂登攀。

群峰半出重林外,小艇横浮一水间。

霜叶信风随鸟逝,晚云沉石伴僧闲。

夕阳欲下犹回恋,更鼓清琴数弄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