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石龙偶成寺僧通首坐饱历丛林归老此山故诗多及之

飞泉撼琳球,群山高崔嵬。

中有古道场,紫烟笼观台。

石门不施关,荣辱自不来。

霜钟鸣万壑,日出山雾开。

老僧挈筠篮,上山拾羹材。

归煮南涧水,至味谢盐梅。

食饱不下床,法身充九垓。

破衲一甲子,云閒与徘徊。

我欲吐情语,铭之古岩隈。

云切戒多事,勿听龙作媒。

为雨非不佳,世间多尘埃。

预恐为雨罢,归来污苍苔。

形式: 古风 押[灰]韵

翻译

飞瀑冲击琳球般壮观,连绵的群山高大巍峨。
山中隐藏古老的修行场所,紫烟缭绕着观景台。
石门无需上锁,荣辱不入此地。
寒霜敲响山谷千声钟,朝阳驱散山间晨雾。
老僧提着竹篮,上山采集烹饪的食材。
回到南涧烧水烹煮,美味超越盐梅。
吃饱后不愿下床,佛法之身充满天地。
破旧僧袍六十载,我在云间闲游徘徊。
我有满腹衷肠,欲刻于古岩之侧。
白云告诫勿多事,莫让龙作传话者。
降雨虽好,但世事纷扰。
我担心雨停后,归来时弄脏青苔。

注释

琳球:比喻清澈透明的泉水。
崔嵬:形容山势高大险峻。
观台:供人观赏的平台或建筑。
石门:山石形成的自然门洞。
荣辱:指世俗的得失、荣誉和耻辱。
霜钟:寒冬时节的钟声。
羹材:烹饪的食材。
南涧:南方的溪流。
法身:佛教中指修行者的内在精神。
破衲:破旧的僧袍。
云閒:云雾缭绕的悠闲之地。
古岩隈:古老的岩石缝隙。
龙作媒:龙作为传递消息的象征。
尘埃:比喻世间的纷扰和杂质。
苍苔:青苔,常用来形容环境的清幽和洁净。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僧在深山中的生活情景。开篇“飞泉撼琳球,群山高崔嵬”两句,生动地勾勒出一幅雄伟的山川景象,其中“飞泉”、“群山”展示了自然界的磅礴气势,“古道场”则点出了人文历史的悠久。

“紫烟笼观台”一句,通过紫色的烟雾渲染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而“石门不施关,荣辱自不来”表达了僧人对世俗名利的超然与淡泊。

接下来的“霜钟鸣万壑,日出山雾开”描绘了一场雪后初晴的情景,其中“霜钟鸣万壑”传递出了清晨钟声在群山间回荡的宁静与神圣,而“日出山雾开”则是对自然界光明与温暖的一种赞美。

老僧的日常生活也被诗人细腻地描绘出来:“老僧挈筠篮,上山拾羹材。归煮南涧水,至味谢盐梅。”这些平实的字句展示了僧人的自给自足和对简单生活的享受。

“食饱不下床,法身充九垓”则是老僧在山中修行的写照,其中“食饱不下床”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专注内心修炼的态度,“法身充九垓”则暗示了他对佛法的深刻体悟。

最后几句“破衲一甲子,云閒与徘徊。我欲吐情语,铭之古岩隈。云切戒多事,勿听龙作媒。”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警惕,以及对心灵沟通的一种渴望。

整首诗通过老僧在深山中的生活画面,传递出了一种超脱尘世、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

收录诗词(299)

冯时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游君山值冰合不得进

东略扶桑还挂席,朔雪颠风经赤壁。

欲呼龙伯出珠宫,戏上君山吹玉笛。

仙人未熟长生酒,故遣玄冰冻湖口。

洞庭千里一镜中,烟鬟黛抹空回首。

丹经素书旧岩丘,长歌归去吾不留。

他年酒熟当劝客,鹤使相寻缙云侧。

形式: 古风

游峨眉

向来一纪登临意,白发颓龄才一至。

阮哭穷途真可笑,孔小天下或如是。

平生历览廓无碍,方称老怀疏不致。

安能却妆住云霄,更不婆娑下平地。

形式: 古风

登洪雅明月楼与陈舜弼杨养源任道夫孙彦和探山水有清音韵赋诗得有字

秋风吹征衣,我来亦何有。

长笑泉石间,邂逅得良友。

飞屐凌长烟,相与濯世垢。

净宇閟寒藤,杰阁架层阜。

登临意象宽,轩豁拟高厚。

江山来拱揖,似欲问安否。

岌岌环翠屏,蜿蜿拖绿绶。

欣然为酬对,举此一杯酒。

憩心自莹莹,领要语不莠。

浩歌激岩谷,朗畅孤月口。

晴窗镜万类,忧乐随所偶。

向来事朱墨,伏案茧生肘。

郁郁成底事,一腹负百丑。

及兹谢尘绂,未及休五柳。

暂与真赏惬,荣辱已刍狗。

况复老烟霞,循寄日云久。

颇闻葛稚川,芝朮幻衰朽。

至今杖屦地,历历传白叟。

欲往从之游,静守一气母。

丹成跨明月,咫尺上南斗。

顿首排天关,丐天解祸纽。

日落寒雁哀,云归暮山黝。

此意竟何如,乾坤一搔首。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策师南游过三峡见予求施以诗会余忧悲苦恼无意赋咏姑借梅为喻送行则无一字不著题此本分事不妨大亲切也策将安取绍兴十四年十二月一日

策骨寒瘦枯梅枝,梅花开时徵我诗。

我诗悲瘁作无意,借梅代我陈其词。

梅云最先得春意,桃花乱搀作佛事。

千年冷落空自知,今日相看合何似。

迦叶眼睛谁不有,先觉我当为上首。

普令世界识春光,南枝待入瞿昙手。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