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书院

隐几南窗万念灰,只疑土木是形骸。

柴门不用常关著,怕有文殊问疾来。

形式: 七言绝句

翻译

倚着南窗的几案,心中所有思绪都化为灰烬。
我只怀疑眼前的土木之物,就是自己的身体。

注释

隐几:倚着几案。
南窗:面向南方的窗户。
万念灰:所有思绪消沉如灰。
土木:指代人的身体。
形骸:人的躯壳。
柴门:简陋的木门。
常关:经常关闭。
文殊:佛教中的智慧菩萨。
问疾:询问健康,探病。

鉴赏

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辛弃疾在黄沙书院隐居时的心境。"隐几南窗万念灰",他倚着几案坐在南窗下,内心的情感仿佛化为灰烬,显示出一种超脱或寂寥的情绪。"只疑土木是形骸",他甚至怀疑自己的身体只剩下了无生气的土木之躯,流露出对世事淡漠和对生命的深刻反思。

"柴门不用常关著",诗人选择不封闭自己,暗示他期待与外界有所交流,尤其是希望能有高人如文殊菩萨般的人物前来探望,询问他的健康或寻求精神上的慰藉。这句表达了诗人孤独却不失期待,渴望智慧交流的心态。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现了诗人内心的隐逸生活和对精神追求的执着,以及对知识与智慧的向往。辛弃疾以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将个人的隐居生活与哲理思考相结合,体现了宋词中常见的士大夫情怀。

收录诗词(762)

辛弃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 生卒年:1140-1207

相关古诗词

蒌蒿宜作河豚羹

河豚挟鸩毒,杀人一脔足。

蒌蒿或济之,赤心置人腹。

方其在野中,卫青混奴仆。

及登君子堂,园绮成骨肉。

暴乾及为脯,拳曲猬毛缩。

寄君频咀嚼,去翳如折屋。

形式: 古风

赠申孝子世宁

六月烈日日正中,时有叛将号群凶。

平人血染大溪浪,比屋焰照鹅湖峰。

白刃纷纷蔽行路,六合茫茫何处去。

妻见夫亡不敢啼,母弃儿奔那忍顾。

药市申翁鬓有霜,卧病经时不下床。

平生未省见兵革,出门正尔逢豺狼。

豺狼满市如流水,追索金缯心未已。

可怜累世积阴功,今日将为兵死鬼。

世宁孝行何高高,慨慷性命轻鸿毛。

此时自欲赴黄壤,欣然延颈迎霜刀。

至孝感兮天地动,白日无光百川涌。

三刀不死古今稀,一命自有神灵拥。

群贤激赏争作歌,要使汝名长不磨。

何时上书达天听,诏加旌表高嵯峨。

形式: 古风

一枝花/促拍满路花.醉中戏作

千丈擎天手。万卷悬河口。黄金腰下印,大如斗。

更千骑弓刀,挥霍遮前后。百计千方久。

似斗草儿童,赢个他家偏有。算枉了、双眉长恁皱。

白发空回首。那时闲说向,山中友。

看丘陇牛羊,更辨贤愚否。且自栽花柳。

怕有人来,但只道、今朝中酒。

形式: 词牌: 促拍满路花

一络索.闺思

羞见鉴鸾孤却。倩人梳掠。

一春长是为花愁,甚夜夜、东风恶。行绕翠帘珠箔。

锦笺谁托。玉觞泪满却停觞,怕酒似、郎情薄。

形式: 词牌: 一落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