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怀三首(其一)

天道与性命,圣人罕其言。

七十岂常士,游夏终不闻。

鞠躬慕仁义,或不免饥寒。

奸雄何为者,往往为世贤。

倘复有真宰,无用预其间。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遣怀三首(其一)》由宋代诗人刘敞所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表达了对人生、道德与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首句“天道与性命,圣人罕其言”,开篇即揭示了天道与生命的奥秘,是圣人少有谈论的话题,暗示了这些主题的高深与复杂性。接着,“七十岂常士,游夏终不闻”两句,以古代学者的标准——七十岁方能称为学士,以及孔子的两位高徒子游和子夏为例,指出即便是圣人弟子也未必能完全理解这些深奥的道理,进一步强调了天道与性命之难解。

“鞠躬慕仁义,或不免饥寒”则从个体层面出发,描述了人们为了追求仁义之道而可能面临的困境与牺牲,即使在道德追求上尽心尽力,也可能遭遇生活的艰难。这种对比体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道德实践的不易。

最后,“奸雄何为者,往往为世贤”一句,矛头直指那些表面上看似贤明实则可能背离正道的人,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伪善现象。这里“奸雄”与“世贤”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与反思。

“倘复有真宰,无用预其间”则是对理想的呼唤,如果真的存在一个公正无私的主宰,那么人间的种种不公与混乱或许可以得到解决。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公正与和谐社会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世界的无奈与不满。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天道、性命、道德与社会现象的探讨,展现了诗人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性、社会的深刻洞察,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

收录诗词(1702)

刘敞(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经学家、散文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

  • 字:原父
  • 生卒年:1019—1068

相关古诗词

遣怀三首(其二)

有形每共生,达士独无惑。

昔有蒙袂子,耻从嗟来食。

物生会当尽,寿非金与石。

但恨居世俗,不能尽胸臆。

壮士志沟壑,斯言著前识。

形式: 古风

遣怀三首(其三)

初岁志虑浅,所慕在轻肥。

自恨闻道晚,不虞失性非。

迷途将未远,回驾有庶几。

古贤多事业,出处何不知。

宁受刍豢辱,倘为鸿鹄飞。

形式: 古风

归牧相访示所作诗赋篇予与其兄子纬还往颇熟

曰予谢宾客,久与时世疏。

何忽衡门下,见枉使君车。

彤旆映落日,腰间有悬鱼。

抵掌若平生,论文及空虚。

昔与君犹子,结交幸通书。

往还苦不早,相见情有馀。

置我二阮间,远惭德不如。

强来束带起,投谒寻君庐。

形式: 古风 押[鱼]韵

大雨中入局寄彦猷时以疾卧家

歊蒸变繁阴,快雨如破谷。

明趋阊阖路,深水入马腹。

此地常结辙,江海忽在目。

冥行畏坎井,蹑迹戒颠覆。

惭问高眠翁,不知泥涂辱。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