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老苏先生(其二)

羁旅都门十载中,转头浮宦已成空。

青衫暂寄文安籍,白社长留处士风。

万里云山归故国,一帆江月照疏篷。

世间穷达何须校,只有声名是至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十年漂泊在京城门外,转眼间仕途如梦已成空。
暂且穿着青衫以文安的身份登记,长久保持处士的清高风范。
踏上万里归程,云山之外是我故乡,明月照着稀疏的船篷。
人世间的困厄显达无需比较,唯有声名公正无私。

注释

羁旅:长期在外漂泊。
都门:京城门外。
转头:转眼间。
浮宦:仕途浮沉。
青衫:低级官员的服装。
文安籍:以文安的身份。
白社:指文人雅士的社团。
处士风:隐士般的清高风范。
万里:极言路途遥远。
归故国:返回故乡。
疏篷:稀疏的船篷。
穷达:困厄与显达。
校:比较。
声名:名声。
至公:最公正无私。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姚辟悼念老友苏先生的作品,表达了对苏先生一生漂泊、仕途浮沉的感慨以及对声名与人生际遇的理解。首句“羁旅都门十载中”描绘了苏先生长期在京都为官的生活,十年间辗转不定;“转头浮宦已成空”则感叹时光易逝,仕途如梦般虚幻。接着,“青衫暂寄文安籍,白社长留处士风”写苏先生虽然身着低级官服,但其品格高尚,更倾向于隐逸之风。“万里云山归故国,一帆江月照疏篷”描绘了苏先生归乡的情景,画面宁静而富有诗意,寓含对故土和自然的深深眷恋。

最后两句“世间穷达何须校,只有声名是至公”点明主题,认为无论人生的高低起伏,唯有声名能够长久公正地流传,表达了对苏先生品德的赞美和对其身后声誉的期许。整体来看,这是一首深情而又哲理丰富的挽诗,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仰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9)

姚辟(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挽老苏先生(其一)

持笔游从已五年,忽嗟精魄去茫然。

茂陵未访相如藁,宣室曾知贾谊贤。

薤露有歌凄晓月,绛纱无主蔽寒烟。

平生事业文公志,应试乡人白玉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望文脊怀瞿硎先生

文脊山中姓已逃,江城争美少微高。

应知司马来窥鼎,便学秦人去种桃。

海上音书断鸿雁,洞中吟啸伴猿猱。

鹿裘谁识先生志,却把虚词倚伏滔。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豪]韵

灵岩

泉石平生性所耽,谢公延我到东南。

红莲幕下烦佳客,文脊山中访旧岩。

剪竹扫花寻鸟道,扪萝随衲问龙潭。

图经未尽幽潜事,待向仙家起玉函。

形式: 七言律诗

涟漪洞

五门高险势摩天,洞底清泠泻碧涟。

蘋藻鱼游知暮雨,薜萝人去锁寒烟。

山樱已熟垂朱实,岩竹新抽露玉鞭。

只恐游人归马急,野僧何惜白云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