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沈与求所作的《次韵叶左丞见寄(其三)》。诗中描绘了对世间虚幻与真实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生价值和追求的反思。
首句“幻缘东即西,妄境白成黑”,以“幻缘”和“妄境”开篇,表达了对世间一切皆为虚幻、无常的感慨。东与西、白与黑的对比,象征着事物本质与表象之间的巨大差异,揭示了人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接着,“那于土偶间,平地见佛国”,通过比喻的手法,将平凡的生活场景与精神世界的高度统一起来。即使在看似平凡的土偶之间,也能发现精神世界的广阔与深邃,如同在平地上见到佛国一样,强调了内在精神世界的重要性。
“云山乐未央,岁月嗟何及”,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云山之乐无穷无尽,而岁月却匆匆流逝,无法挽留,流露出对生命短暂的无奈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恩雠一快意,声利多惭德”,则反映了对人际关系和物质追求的反思。在恩怨情仇中寻求快意,但在声名利禄面前,往往难以保持高尚的品德,体现了诗人对道德价值的重视和对现实社会现象的批判。
最后,“名成复逃名,翻恐钟鼎勒”,表达了对名声和权力的矛盾态度。一方面,追求名声和地位,另一方面又害怕因此而失去内心的平静和自由。诗人似乎在提醒世人,名声和权力并非真正的幸福,真正的满足来自于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人生、自然、道德等多个层面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洞察和对世俗价值观的反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