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青旸地》由清代诗人张洵佳所作,通过深沉的历史感慨与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注。
首联“谁使中华变外洋,无端尘海感沧桑。”开篇即以强烈的反问和感慨,表达了对国家由盛转衰的无奈与痛心。诗人似乎在追问历史的转折点,为何昔日繁华的中华大地会变成外族的领地,这种变化如同海浪般汹涌,让人感到历史的沧桑巨变。
颔联“白杨衰草夷荒冢,绣幰春风迓丽娘。”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白杨树下长满了衰败的野草,荒冢上覆盖着岁月的痕迹。而在这荒凉的背景中,却有华丽的马车在春风中迎接美丽的女子,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与人性的复杂。
颈联“楼阁翻成新世界,笙歌误尽少年场。”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的变迁。昔日的楼阁如今成了新世界的象征,而曾经热闹的少年聚会场所却因种种原因变得不再充满欢声笑语。这里既有对物质世界快速变化的感叹,也有对精神生活失去真挚与纯粹的惋惜。
尾联“吴中似此浮夸甚,安得黄金用斗量。”将目光转向江南地区,指出那里的浮华之风甚嚣尘上,令人担忧。诗人不禁发出疑问,如何才能用足够的黄金来衡量这一切的虚妄与价值。这不仅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评,也是对人生价值与财富关系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青旸地》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也触及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