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中秋节时月蚀的景象,诗人家铉翁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和对传统习俗的怀念。首句"风扫沈阴万象开",形象地写出了风吹散乌云,月亮重新显现的明亮场景,象征着光明驱散黑暗。"断云扶月出阳台"进一步描绘了月亮从云层中挣脱而出,如同从阳台之上缓缓升起的壮观画面。
接着,诗人以"万人拭目看天眼",生动描绘了人们抬头仰望,目光聚焦在天空中的月亮,仿佛在守护这一珍贵的自然奇观。最后,诗人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月蚀迷信的质疑:"蟆蚀何曾蚀得来",意思是说,即使有传说中的蛤蟆能吞食月亮,现实中月蚀并未因此消失,暗示人们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和科学认知的进步。
整首诗寓含哲理,既赞美了自然之美,也揭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习俗的坚守,以及对理性思考的呼唤。家铉翁的诗才和深沉的情感在这首诗中得到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