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继偈

观饿鬼趣,论劫饥渴。针锋其咽,火聚其发。

昼夜号呼,百千死活。我常饱暖,今暂缺乏。

当生大悲,入此观法。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名为《食不继偈》,是宋代僧人释德洪所作。诗中通过描绘饿鬼受苦的情景,表达了对众生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佛法的深刻理解。

“观饿鬼趣,论劫饥渴”,诗人首先点明主题,将读者引入一个极端痛苦的境界,饿鬼在无尽的饥饿与干渴中挣扎,这种描述充满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不禁为那些不幸的灵魂感到悲痛。

接下来,“针锋其咽,火聚其发”,进一步描绘了饿鬼的痛苦。咽部如同被针尖刺穿,发出痛苦的呻吟;头发仿佛聚集着熊熊火焰,形象地展现了饿鬼所承受的折磨之深。这种夸张的描写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饿鬼的痛苦。

“昼夜号呼,百千死活”,饿鬼不分昼夜地哀嚎,他们的生命状态在生死边缘徘徊,这种持续不断的痛苦,让人心生怜悯。通过“百千”这一数量词的使用,强调了饿鬼痛苦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最后,“我常饱暖,今暂缺乏。当生大悲,入此观法”,诗人从自身出发,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与饿鬼的痛苦形成鲜明对比。他意识到自己平时常常感到满足和温暖,而此时却能体会到饿鬼的痛苦,因此产生了强烈的悲悯之心。诗人呼吁人们要深入理解这些苦难,从中学习佛法,以慈悲为怀,帮助他人脱离苦难。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反思,传达了佛教中关于慈悲、因果和解脱的重要理念,鼓励人们从自我出发,关注他人的苦难,并通过修行来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解脱。

收录诗词(1809)

释德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年十四,父母双亡,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於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返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1111),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於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

  • 生卒年:1089

相关古诗词

读巘禅师录

白衣微涴辄易觉,软泥硬地俱隐脚。

自家力量那借人,了义心头无处著。

实无一法可相传,直语临机休卜度。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次韵李商老送杲上人还石门

解弹无弦琴,急拍红牙碎。

得生睹史天,冤债有头对。

须知泐潭禅,妙出言诠外。

猛焰炉中堕指冰,箭锋拄处君休昧。

形式: 古风

永明禅师生日

教乘法檀越,宗门禅判官。

今朝藏不得,推出与人看。

看看,夜行只管贪明月,不觉浑身露水寒。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堕轩

当初二祖说禅,拜起依位而立。

后来百丈听法,卷却坐前拜席。

曹山一堕二目,老儿衣穿骨露。

譬如弹指阁前,门开还合如故。

形式: 六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