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静道中

马头聊复问诸涂,东指宣城百里馀。

水外山屏供步障,道傍蛙吹接行车。

青归柳色浮烟里,红入花光过雨初。

春意似同人意好,此行那患食无鱼。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翻译

马头暂且向路人询问,向东直指宣城还有百多里。
山水如屏风供散步欣赏,路边蛙声连绵伴随车马行进。
青翠的柳色在烟雾中摇曳,红色的花朵经过雨水后更显娇艳。
春天的景色与人的心情一样美好,这次行程何愁没有美食可享。

注释

马头:马的头部,代指骑马者。
涂:道路。
宣城:古代地名,今安徽省宣城市。
馀:剩余,此处指距离。
步障:步行时的屏障,这里指山水形成的自然景观。
蛙吹:形容蛙鸣声,如乐曲般。
行车:行进中的车辆。
柳色:柳树的绿色,代指春天的景色。
花光:花的颜色,这里指花朵的鲜艳。
过雨初:刚下过雨之后。
春意:春天的气息和景色。
人意:人的感情或心情。
食无鱼:古语,意为生活简朴,不愁吃喝。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日郊游图景,诗人以鲜活的笔触捕捉自然之美,同时流露出对生活的一种淡然和自在的心境。

"马头聊复问诸涂,东指宣城百里馀。" 开篇即设定了一个远行的场景,诗人骑着马,在马头上与人交谈,或许是在询问前行的道路。东指向宣城方向,眼前是一片广阔的景致,既有实地的探索,也蕴含着对未知的期待。

"水外山屏供步障,道傍蛙声接行车。" 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环境中的和谐共存。一方面,水边的山峦成为徒步者前进的障碍;另一方面,小径旁的蛙鸣与行人并行,形成了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

"青归柳色浮烟里,红入花光过雨初。" 这两句则捕捉了春天特有的景象。柳絮随风飘扬,与青色的烟雾交织在一起;鲜红的花朵在细雨过后的阳光中更加明艳,色彩鲜亮。

"春意似同人意好,此行那患食无鱼。"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心境。春天万物复苏,与人的喜悦相得益彰;而诗人在这次出行中,也没有因为餐食不足而感到不安,似乎已经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淡定状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在春日游历中的愉悦与自适其性。

收录诗词(1042)

王之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彦猷。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岁。善文,明白晓畅,诗亦真朴有致。为人慷慨有气节。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与兄之义弟之深同登进士第。对策极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调历阳丞。绍兴和议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陈辱国非便。大忤秦桧意,谪监南雄盐税。坐是沦废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转运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库总目》相山词一卷,《文献通考》传于世

  • 籍贯:庐州濡须

相关古诗词

雪晴三首(其三)

气暾寒日晓,光照远山晴。

邹谷有春意,袁门闻履声。

映书何自苦,炙背不妨清。

邂逅逢诗将,高吟眼倍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雪晴三首(其二)

湖山开宿霭,院落快新晴。

滉漾溶银色,潺湲过雨声。

味增茶品胜,光夺月华清。

放出东墙角,梅花数点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雪晴三首(其一)

雪压千山净,云披万里晴。

木冰争霁色,檐雨碎寒声。

静映吟窗冷,轻浮茗碗清。

最宜今夜月,来借短檠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鹿鸣宴

苍颜华发老书生,来赴公堂宴食苹。

曾预宣和闻喜集,重观乾道计偕行。

绣衣劝驾追前哲,熊轼宾贤继列城。

久矣邦人虚桂籍,正须公等振英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