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惠山,并叙(其三)

敲火发山泉,烹茶避林樾。

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

吾生眠食耳,一饱万想灭。

颇笑玉川子,饥弄三百月。

岂如山中人,睡起山花发。

一瓯谁与共,门外无来辙。

形式: 古风

翻译

敲击山石取泉水,煮茶避开林间阴凉。
明亮窗户倒映紫色茶盏,色香俱佳无比奇妙。
我此生只需饮食安眠,吃饱后万千思绪皆消散。
不禁笑玉川子,饿时戏耍三百天。
哪比得山中隐士,醒来只见山花烂漫。
一盏茶与谁共享,门外并无访客车辙。

注释

敲火:敲击石头取火。
山泉:山间的泉水。
烹茶:煮茶。
林樾:树林中的阴凉处。
明窗:明亮的窗户。
紫盏:紫色的茶盏。
玉川子:唐代诗人卢仝的别号。
饥弄:饥饿时的游戏或戏耍。
山花:山中的野花。
一瓯:一碗。
来辙:来访者的车轮痕迹。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山中,享受自然之美与生活之乐的场景。开篇“敲火发山泉”二句,展示了诗人在山中自得其乐的生存状态,烹茶、避林樾都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淡定。

“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一句,则是对山中生活的一种赞美,紫盏可能指的是葡萄或其他水果,这里的“倾”字用得十分传神,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恩赐的珍视与享受,以及这种生活的独特魅力。

“我生眠食耳,一饱万想灭。”这两句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简约生活的态度,诗人似乎在说,他的人生观很简单,只需解决基本的生存需求即可,不为其他多余之思所困扰。

“颇笑玉川子,饥弄三百月。”这里的“玉川子”可能是诗人自指,或是一种理想化的山中隐者形象。诗人对其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表示赞赏,即便是在饥饿时,也能将这种状态维持很久。

“岂如山中人,睡起山花发。”这两句则是直接描绘了山中人醒来时,发现山花已经开放的景象。这里的对比强调了诗人对于自然界变化的敏感和喜悦。

最后,“一瓯谁与共,门外无来辙。”表达了一种孤独而自足的情怀。诗人似乎在问,即便是生活中的小乐趣,也无需与他人分享,山中之所以能让人得到真正的宁静,是因为它远离了尘世的喧嚣。

整首诗通过对山中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现了一种超脱物欲、回归自然的生活理念。诗中的意境清新自然,语言朴素而不失雅致,体现了苏轼特有的生态审美观和人生哲学。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赠惠山僧惠表

行遍天涯意未阑,将心到处遣人安。

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严》已不看。

攲枕落花馀几片,闭门新竹自千竿。

客来茶罢空无有,卢橘杨梅尚带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赠钱道人

书生苦信书,世事仍臆度。

不量力所负,轻出千钧诺。

当时一快意,事过有馀怍。

不知几州铁,铸此一大错。

我生涉忧患,常恐长罪恶。

静观殊可喜,脚浅犹容却。

而况钱夫子,万事初不作。

相逢更何言,无病亦无药。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与秦太虚、参寥会于松江,而关彦长、徐安中适至,分韵得风字二首(其一)

吴越溪山兴未穷,又扶衰病过垂虹。

浮天自古东南水,送客今朝西北风。

绝境自忘千里远,胜游难复五人同。

舟师不会留连意,拟看斜阳万顷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与秦太虚、参寥会于松江,而关彦长、徐安中适至,分韵得风字二首(其二)

二子缘诗老更穷,人间无处吐长虹。

平生睡足连江雨,尽日舟横擘岸风。

人笑年来三黜惯,天教我辈一樽同。

知君欲写长相忆,更送银盘尾鬣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