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诸子

老去惟堪一味闲,坐令诸子了生缘。

般柴运水皆行道,挟策读书那废田。

兄弟躬耕真尽力,乡邻不惯枉称贤。

裕人约己吾家世,到此相承累百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年老后只能一心享受清闲,让孩子们各自完成人生道路。
无论是挑柴运水还是捧书阅读,都不应荒废农事。
兄弟们亲身耕作,全心投入,乡亲们因此称赞他们是真正的贤人。
我家世代以来,都主张节俭待人,自我约束,这种传统已延续百年之久。

注释

老去:年老。
闲:清闲。
诸子:孩子们。
生缘:人生道路。
般柴:挑柴。
运水:运水。
皆:都。
行道:农事。
挟策:捧书。
读书:阅读。
那废田:不应荒废。
躬耕:亲身耕作。
真尽力:全心投入。
乡邻:乡亲们。
枉称:枉然称赞。
贤:贤人。
裕人:节俭待人。
约己:自我约束。
吾家世:我家世代。
相承:传承。
累百年:延续百年。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示诸子》,诗人以自己的老年生活为题材,表达了对家庭和生活的深刻见解。首句“老去惟堪一味闲”揭示了诗人年迈后的心态,不再追求世俗功名,而是享受清闲时光。次句“坐令诸子了生缘”暗示他希望借此机会教导孩子们理解人生的真谛。

第三句“般柴运水皆行道”强调即使日常琐事如搬运柴火、挑水也能体现修行之道,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禅意理解。第四句“挟策读书那废田”则表明读书并非与农事冲突,而是可以兼顾,体现了他的教育理念。

第五、六句“兄弟躬耕真尽力,乡邻不惯枉称贤”描绘了家庭成员勤劳朴实的形象,以及乡亲们对其德行的认可,但诗人谦虚地认为这并不足以称为贤能,只是本分而已。

最后两句“裕人约己吾家世,到此相承累百年”总结了家族传统,即世代以来都以节俭和自我约束为家风,这种美德已经传承百年。

整首诗语言质朴,寓教于日常琐事之中,展现了苏辙淡泊名利、注重实践和传承的家庭观念。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示诸孙

少年真力学,玄月闭书帷。

老去浑无赖,心空自不知。

交游谁识面,文字略存诗。

笑向诸孙说,疏慵非汝师。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立秋后

伏中苦热焦皮骨,秋后清风濯肺肝。

天地不仁谁念尔,身心无著偶能安。

诗书久为消磨日,毛褐还须准拟寒。

谩许百年知到否,相从一日且盘桓。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立秋偶作

十年忧患本谁知,惭愧仙翁有旧期。

度岭还家天许我,斸山种粟我尤谁。

秋风欲践故人约,春气潜通病树滋。

心似死灰须似雪,眼看多事亦奚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仲夏始雷

阳气溟濛九地来,经春涉夏始闻雷。

麦禾此去或可望,桃李向来谁使开。

号令迍邅人共怪,阴阳颠倒物应猜。

一声震荡虽惊耳,遍地妖氛未易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