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赵汸对汪公即席赠诗的回应,表达了对汪公才能的赞赏以及对其未来的期许。首句“皇华屡重轺车选”赞扬了汪公频繁被选派重任,显示出其在朝廷中的地位和才识。次句“能赋况当英妙年”则强调汪公不仅有才华,且正值青春年华,更显出他的出众。
“霜木晨星交有道”运用比喻,将汪公比作霜林中的晨星,象征其在众多贤才中独具光芒,遵循正道。“金芝玉树睹争先”进一步赞美汪公如同珍贵的芝草和玉树,总是争先恐后地展现其卓越。
“已观淮海同归德”暗示汪公的品德高尚,如同淮海流域的广大,有着深厚的道德修养。“未必江湖别有天”则意味汪公在官场之外,亦有其广阔天地,可能在民间或学术上有所建树。
最后两句“此去山中应可隐,陈编重理获麟前”祝愿汪公如果选择退隐山林,也能像古人整理典籍那样,做出非凡成就,甚至可能有如《春秋》记载麒麟出现那样的吉祥之事。
整体来看,这是一首赞美汪公才情与品德,并寄予厚望的诗,语言优美,意蕴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