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末期至近代初年的学者王国维所作的《读史二十首》中的第七首。诗人以历史为背景,通过对古代神话和传说的引用,表达了对历史变迁与神秘力量交织的思考。
首句“谁向钧天听乐过”借用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钧天广乐”,暗示有人曾试图在理想或超然的境界中聆听天籁之音,但这样的经历在现实中是难以企及的。接着,“秦中自古鬼神多”点出秦地(古代包括今陕西一带)的历史悠久,以及民间对于鬼神信仰的浓厚,强调了这个地方的神秘色彩。
后两句“即今《诅楚文》犹在,才告巫咸又亚驼”进一步深化主题,提到《诅楚文》是古代一种咒语或祭祀文献,即使在现代社会,这种古老的仪式痕迹仍然存在,巫师们如巫咸(古代著名的女巫)和亚驼(可能是指类似人物)的故事仍在流传。这反映出历史的延续性和民间信仰的持久性。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历史典故和神话元素,寓言般地探讨了人类对超越现实力量的敬畏和历史文化的传承,体现了王国维作为学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