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坐阅流年已七旬,从前忧道不忧贫。
肯教世指为痴汉,只愿乡称作善人。
老去固应忘物我,归来岂是负君亲。
尝闻知进须知退,庶得终全不辱身。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吴芾的作品,属于自我反思与人生哲理的抒发。开篇“坐阅流年已七旬”,表明作者坐在那里回顾自己已经度过了七十个春秋,时间在不经意间流逝。这一句既是对个人生命历程的一种总结,也流露出一种淡然与豁达的情感。
“从前忧道不忧贫”,说明诗人过去更多担心的是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而非物质的贫富。这里的“忧道”体现了作者对于个人品格与精神世界的重视,以及对外界物欲的超脱。
接着,“肯教世指为痴汉, 只愿乡称作善人”,显示出诗人愿意被后人认为是愚昧无知,只要能够在家乡被誉为好人。这里的“痴汉”与“善人”,不仅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也映射出他对名誉与评价的看法,即宁愿选择真诚做一个受人尊敬的平凡之人。
“老去固应忘物我,归来岂是负君亲”,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年迈后的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心境。这里的“忘物”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放弃,更是内心精神上的超脱。“归来”指的是回到故乡或自然状态,“岂是负君亲”则是在表达一种对家族与社会责任的思考,诗人认为自己的选择并非背离了这些责任。
最后,“尝闻知进须知退, 庶得终全不辱身”,则是对人生智慧的一种总结。这里引用了“知进退”的思想,强调在生命的不同阶段都要有明智的选择,以保全自己的名节。这一句也反映出诗人的深刻认识:真正的人生智慧,不仅在于向前迈进,更在于适时的收敛与守护。
综观全诗,吴芾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他不再执着于世俗的成就,而是更加看重内心的平静与满足,以及在乡土中的简单生活。这样的思想,不仅体现了作者个人的生活态度,也反映出宋代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不详
浙江台州府人(现今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田市吴桥村)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官秘书正字,因揭露秦桧卖国专权被罢官。后任监察御史,上疏宋高宗自爱自强、励精图治
田宅虽无几,琴书幸有馀。
不妨临水赋,况是背山居。
适意真为乐,浮名总是虚。
前贤犹若此,我辈欲何如。
搔首寒窗下,荒山草树迷。
鸟声喧昼寂,雁阵接天低。
更欲开三径,终当把一犁。
此心非傲世,揣分合幽栖。
年去惊人老,坐来忘夜深。
未能成一事,何敢废分阴。
灯尽添残烛,山寒拥败衾。
幸无尘俗虑,聊遂读书心。
久出畏人事,端来避世纷。
山光闲里见,樵唱静中闻。
茗碗晴翻雪,香炉晓吐云。
已应空百念,勿复叹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