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心如定水随形应,口似悬河逐病治。
曾向众中先礼拜,西方去日莫相遗。
这段文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赠僧五首》中的神照上人一首。诗中描绘了僧人的心境和言行,表现了对佛教修行者的赞美。
"心如定水随形应":此句比喻僧人的心如同静止的水面,能够平和地接纳一切事物,与万物和谐相处。"随形应"表明僧人能够根据不同情况作出适宜的回应。
"口似悬河逐病治":这句话则是形容僧人的言语如同奔流不息的河流,具有治疗世间疾病和烦恼的力量。这里的“逐病”指的是通过讲解佛法来消除人们心灵上的痛苦。
"曾向众中先礼拜":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尊敬之情。在众多的人群中,诗人首先向僧人表示崇敬之意,这不仅是对个人修行的尊重,也反映出当时佛教在社会中的广泛影响。
"西方去日莫相遗":最后一句则是在表达希望与僧人保持联系,不论彼此将来走向何方,都不要忘记对方。这里的“西方”常常象征着心灵的归宿,也是佛教中的极乐净土。
总体而言,白居易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佛教僧侣高尚精神状态和修行境界的钦佩之情,同时也反映出唐代文化中佛儒融合的一种美好风俗。
不详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梓潼眷属何年别,长寿坛场近日开。
应是蜀人皆度了,法轮移向洛中来。
蛾眉山势接云霓,欲逐刘郎北路迷。
若似剡中容易到,春风犹隔武陵溪。
一为趋走吏,尘土不开颜。
孤负平生眼,今朝始见山。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