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怀益的佛教高僧即将前往四明山时的情景,充满了禅意与超脱的氛围。
首联“怀公方外士,去住两翛然”点明了怀益的身份,他是一位超脱世俗的修行者,无论是离去还是停留,都显得自由自在,毫无牵挂。这种超然物外的态度,体现了佛教中追求心灵解脱的精神。
颔联“有相皆成幻,无心即是禅”进一步阐述了佛教的哲学思想。在佛教看来,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虚幻不实的,只有去除心中的杂念,达到无心的状态,才能真正领悟到禅的真谛。这句诗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和对内心纯净的追求。
颈联“钟声山寺月,杯影海门烟”运用了生动的自然景象来营造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钟声悠扬,月光洒在山寺之上,仿佛时间在此刻凝固;杯中的倒影映照着海门的烟雾,这一静一动的对比,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也暗示了内心的平静与外界的喧嚣之间的和谐共存。
尾联“为续祖灯去,能忘应世缘”表达了怀益此行的目的和态度。他前往四明山,是为了传承佛法,延续祖师的智慧之光,同时也意味着他愿意放下尘世的牵绊,专注于修行,不再被世俗的纷扰所困扰。这句诗体现了佛教中对于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佛教徒在面对人生抉择时的超脱与智慧,以及对内心世界和宇宙真理的探索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