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清明日感怀》由清代诗人牛焘所作,通过清明节的哀思,描绘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怀念与感慨。
首句“春来几度逢佳节”,点明了时间背景——春天里多次遇到美好的节日,但这里的“佳节”并非欢乐的庆祝,而是指清明节,一个充满哀思的日子。接着“每到清明惨欲绝”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面对清明时节时内心的悲痛与哀伤。
“杜鹃血泪满青山,杨柳短条委墓穴。”这两句运用了象征手法,杜鹃鸟的啼鸣常被看作是哀怨的象征,而满山的杜鹃花似乎也染上了血泪的颜色,杨柳的短条则委身于墓穴旁,形象地描绘了清明时节人们悼念逝去亲人的场景,充满了凄凉与哀愁。
“杯酒盂饭向荒丘,落日伤心土一抔。”这两句进一步描述了祭扫的情景:人们在荒凉的坟墓前摆上酒食,对着一片泥土表达哀思,夕阳西下,更添了几分悲伤。这一幕幕场景,让人不禁心生感慨。
“嗟予飘荡瘴江浦,回首乡园路悠悠。”诗人自述自己漂泊在外,远离家乡,每当回望故乡的道路时,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与无奈。
“灰飞□隔云千里,浇酒不到雪山头。”这里使用了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即使在千里之外也无法亲自祭拜亲人,只能遥寄哀思,连酒都无法洒在雪山之巅,更显其哀伤之情。
“生平羁宦老谁尤,空对荒山泣泪流。”最后两句总结了诗人一生的漂泊与辛酸,即便到了老年,仍无法摆脱这种孤独与哀愁,只能对着荒山默默流泪。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清明节的哀思,展现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怀念,以及对人生漂泊无定的感慨,读来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