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编

残编断简事寥寥,购辑成书匪一朝。

韦述投山藏旧史,肩吾去国失宫谣。

须知孔壁遗文在,岂逐秦燔烈焰销。

博学多闻予所仰,喜君携笈过衡茅。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散乱的残篇和破碎的书籍,内容稀少,收集整理成书并非一日之功。
韦述把旧史藏于深山,肩吾离开国家失去了宫廷歌谣。
要知道孔子壁中留下的古籍还在,怎能被秦朝的大火销毁殆尽。
我仰慕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见闻,高兴你带着书籍来访这简陋的住所。

注释

残编断简:散乱的残缺书籍。
购辑:收集整理。
匪一朝:并非一日之功。
韦述:人名,可能指古代学者。
旧史:古代的历史记录。
肩吾:人名,可能也是古代学者。
宫谣:宫廷中的歌曲或传说。
孔壁遗文:孔子壁中发现的古文献。
秦燔:秦朝的大火。
销:销毁。
博学多闻:知识广博,见闻丰富。
予所仰:我所仰慕的。
衡茅:简陋的住所,代指作者自己的居所。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诗人李复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于保存历史文献的重视和珍惜,以及对博学之士的赞赏。开篇“残编断简事寥寥,购辑成书匪一朝”描绘了一幅搜集残缺文字、整理成册的场景,反映出诗人对于传承历史文化的不懈努力。

接下来的“韦述投山藏旧史,肩吾去国失宫谣”则透露出诗人对过去王朝兴衰更迭中所蕴含的无限感慨。这里的“韦述”指的是西汉末年的学者蔡邕,他曾将古书藏于山中以避战乱,体现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须知孔壁遗文在,岂逐秦燔烈焰销”这两句则是对历史教训的一种反思。孔子墙上遗留的文字,象征着先贤智慧与教诲,而“岂逐秦燔烈焰销”则提醒人们不要重蹈秦始皇焚书坑儒之辙,忽视知识文化的价值。

最后,“博学多闻予所仰,喜君携笈过衡茅”表达了诗人对那些博学多识、广泛涉猎的人士的敬仰之情。这里的“喜君携笈过衡茅”则是对某位学者携带书籍,穿越艰险地形以传播知识的一种赞美。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珍视和保护,以及对于博学多闻者的赞赏,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与其保守文化、尊重学者的人文情怀。

收录诗词(459)

李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秋夜曲

玉刻麒麟烟缕直,生色屏风龟甲碧。

青娥无声满空白,兔影西流转斜隙。

仙人莲花殷叶开,当心吐光照愁魄。

缦缨短后易水客,气动燕山骄子泣。

挽下天河倚渴倾,昆崙流断无五色。

铜匣新开北斗高,电光惊飞走空壁。

鲸鱼斗死海水红,欃枪西出屯云黑。

酒酣挥舞七星寒,金精圯下留素策。

形式: 古风

秋晚谒秉文有诗遂用其韵

庭木叶萧萧,广文官舍冷。

闭门过客稀,读书秋夜永。

病起絮帽额,闻风挈裘领。

一堂东西横,乍若登虚艇。

相对两无言,孤灯吊形影。

云翼未鶱翥,光阴惜俄顷。

双璧君羡虞,三龙吾与邴。

世异泣伤麟,意激轼怒黾。

万事非偶然,屈伸难可并。

无逐颓波流,自觉嚣尘静。

丹台有珠宫,眺听极疏迥。

君能喜清游,登览见殊景。

形式: 古风

种松

移松自南山,昔种十三株。

连岁苦久旱,十一已彫枯。

两株偶得生,喻年未自如。

近觉稍得地,翠柯渐扶疏。

乘春抽芳心,岁长二尺馀。

渐有干云势,轩昂出楸梧。

对立耸奇姿,秀发动吾庐。

纷纷视众木,雀鷇望凤雏。

清风为我来,飘爽洒我裾。

足为送老资,日待偃盖舒。

予今亦已老,顾步良踌躇。

想当千载后,黛色凌天衢。

形式: 古风

种说山居(其一)

隐君奕叶为清门,诛茅卜筑岁已深。

池影青苍山堕地,松枝夭矫龙出林。

六月取冰自凿谷,百壶进酒不论金。

阮生熟醉无臧否,今爱遗风杜曲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