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吕居仁赠一上座兼简居仁昆仲

上人出山时,稻穫云水白。

囷仓未云满,已有税租迫。

崎岖走檀施,不畏道里隔。

坐令众浮图,听法无馁色。

尔来闭幽户,此道深自索。

佛法本无多,未悟常自责。

孤云忽南飞,过我江上宅。

信知道人心,不断思想百。

邂逅逢故人,涕泪说艰厄。

驱车更何之,怅望王土窄。

应须屏尘累,问此忘机客。

忧来莫饮酒,酒薄空住鬲。

何时营一丘,伐竹开新陌。

待子田舍成,吾当理轻策。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离开山林后的生活境遇与内心世界。诗中通过“上人”这一称谓,展现了僧人的出世与修行状态。首句“上人出山时,稻穫云水白”,以“云水白”渲染出山后的广阔与自由,暗示了僧人离开山林后的不同心境。

接着,“囷仓未云满,已有税租迫”两句,揭示了僧人面对世俗生活的压力与挑战,虽已远离尘嚣,但仍需面对生活的基本需求和外界的压力。这种对比,凸显了僧人修行之路的不易与复杂。

“崎岖走檀施,不畏道里隔”则表现了僧人在寻求帮助与支持的过程中,不惧艰难险阻,体现了其坚定的信仰与慈悲心怀。而“坐令众浮图,听法无馁色”则进一步强调了僧人对佛法的执着追求,即使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也未曾失去对真理的渴望与追求。

接下来的“尔来闭幽户,此道深自索”两句,描述了僧人闭门独处,深入探索佛法的过程,表现了其内心的宁静与专注。而“佛法本无多,未悟常自责”则表达了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与自我反省的精神。

“孤云忽南飞,过我江上宅”以自然界的景象比喻僧人的心境变化,暗示了其修行旅程中的顿悟与解脱。而“信知道人心,不断思想百”则强调了僧人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思考。

最后,“邂逅逢故人,涕泪说艰厄”描绘了僧人与老友重逢的情景,通过分享生活的艰辛与挑战,进一步展现了其修行过程中的情感与人性的深度。而“何时营一丘,伐竹开新陌”则是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规划,预示着僧人不仅在精神层面有所追求,在物质生活中也有着自己的理想与目标。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僧人修行过程中的内心世界、社会环境以及个人情感的变化,既体现了佛教文化的深邃与博大,又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421)

韩驹(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论家。学者称他陵阳先生。少时以诗为苏辙所赏。徽宗政和初,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因被指为苏轼之党谪降,后复召为著作郎,校正御前文籍。宣和五年(1123)除秘书少监,六年,迁中书舍人兼修国史。高宗立,知江州。绍兴五年(1135)卒。写诗讲究韵律,锤字炼句,追求来历典故,写有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佳作,有《陵阳集》四卷,今存

  • 字:子苍
  • 号:牟阳
  • 籍贯:陵阳仙井(治今四川仁寿)
  • 生卒年:1080~1135

相关古诗词

顺老寄菜花乾戏作长句

道人禅馀自锄菜,小摘黄花日中晒。

峨嵋㮕脯久不来,曲糁姜丝典型在。

封题寄我纸作囊,中有巴蜀斋厨香。

起炊晓甑八月白,配此春盘一掬黄。

形式: 古风

戏留圆首座元上人

老夫晏坐菩提坊,二士接迹来升堂。

疏眉哆口辩舌张,问胡至此皆同乡。

少年发足参诸方,尔来马解高挂墙。

资虽东川近陵阳,左绵稍远亦相望。

不辞煼饭豉作汤,肯更十日留山房。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李氏娱书斋

欲乐诳凡夫,须臾皆变坏。

惟书有真乐,意味久犹在。

李君名家流,事业窥前辈。

澹然无他娱,开卷与心会。

忆吾童稚时,书亦甚所爱。

传抄春复秋,讽诵昼连晦。

饮食忘辛咸,污垢失盥颒。

尔来欢喜处,乃在文字外。

卷藏二万签,棐几静相对。

此乐君未知,狂言勿吾怪。

形式: 古风

送王秘阁二首(其一)

乌衣诸王吾早闻,晚涂独识和州孙。

风流沓拖欲垂尽,文采陆离今尚存。

奉祠乃是衰翁事,如君胡为亦为此。

仆夫在门君疾驱,往献天子平边书。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