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拟妾薄命》由元代诗人李孝光所作,以女性的口吻表达了对命运不公的感慨与无奈。
诗中首先描绘了一个年轻女子(“身年二八为娇儿”)的处境,她正值青春,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嫁人,而她的母亲也已不再年轻,无法再为她安排婚事。“阿母岁岁不嫁女,二十三十颜色衰”,母亲的衰老象征着机会的流逝,女子的命运似乎已被定格。
接着,诗人通过“天公两手抟日月,下烛万物无偏私”这一句,将自然界的公正与人类社会的不公进行对比,暗示了命运的不公。然而,“奈何丑女得好匹,一生长在黄金闺”,即使是相貌平平的女子也能得到佳偶,享受富贵生活,这更凸显了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待遇。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女子寄信给小姑子的场景,表达了她对婚姻的渴望和对选择伴侣的无奈:“寄书东家小姑道,得嫁莫择君婿好。他人好恶那得知,失时不嫁令人老。”女子希望小姑子能劝说家人,不要过于挑剔未来的丈夫,因为外人的喜好与自己未来的生活幸福无关。她深知,错过最佳的婚嫁时机,可能会导致终身遗憾。
整首诗通过对一个女子命运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力感。李孝光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与对人性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