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际识归舟

斜日满江楼,天涯照背流。

同人在何处,远目认孤舟。

帆省当时席,歌声旧日讴。

人浮津济晚,棹倚泬寥秋。

晴阔忻全见,归迟怪久游。

离居意无限,贪此望难休。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翻译

夕阳洒满江边高楼,远方的天际映照着逆流。
一同的朋友如今身在何方?目光遥望,只见到一艘孤独的小舟。
回忆起当年共坐的宴席,耳边回响着往昔的歌谣。
人们在渡口忙碌,傍晚时分,小船倚靠在寂静的秋水边。
晴空开阔,欣喜于能尽览眼前,归来已晚,却责怪自己为何长久游荡。
身处离别之中,思绪万千,贪恋这景色,不愿停止眺望。

注释

斜日:夕阳。
满:充满。
江楼:江边的楼阁。
天涯:天边。
照:照射。
背流:逆流而上。
同人:朋友。
何处:哪里。
孤舟:孤独的小船。
帆省:回忆起。
当时席:昔日的宴席。
讴:歌唱。
人浮:人们忙碌。
津济:渡口。
晚:傍晚。
棹:船桨。
泬寥:寂静。
晴阔:晴空开阔。
忻:欣喜。
全见:尽览。
怪:责怪。
久游:长久游荡。
离居:离别。
意无限:思绪万千。
贪此:贪恋这。
望难休:不愿停止眺望。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游船归来的情景,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以及生活中的孤独感。

“斜日满江楼,天涯照背流。” 这两句设定了一个悠闲的秋日下午的场景,阳光从楼房上斜射下来,照在江水上形成一道金色的光芒,给人以温暖和静谧的感觉。

“同人在何处,远目认孤舟。” 诗人在这宁静的环境中寻觅着与自己情感相通的人,但他们似乎很遥远,只能远远地辨认出那孤独的小船,这里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渴望。

“帆省当时席,歌声旧日讴。” 这两句回忆起过去与同伴共度的美好时光,那时候的帆船、聚会和歌声都已成为记忆中的珍贵片段,现在只能在心中反复咏叹。

“人浮津济晚,棹倚泬寥秋。”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纷纷起航渡过河流,诗人却独自一人依靠着船桨,在这清冷的秋意中感到了一丝孤寂。

“晴阔忻全见,归迟怪久游。” 晴朗的天空让诗人得以远眺,但他对归途的犹豫和对漫长旅程的疑惑也表露无遗。这可能是因为内心对于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离居意无限,贪此望难休。”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面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生活中的孤独时,那种情感的深广无边。他贪恋着眼前的景色,因为这也许是他与家乡、与过去联系的唯一方式。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既有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更有对亲人和友人的深切思念。这种情感交织,使得这首诗富含哲理,同时又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受。

收录诗词(320)

薛能(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晚唐大臣,著名诗人。会昌六年,进士及第,补盩厔县尉。仕宦显达,历任三镇从事,累迁嘉州刺史、各部郎中、同州刺史、工部尚书,先后担任感化军、武宁军和忠武军节度使。广明元年,为许州大将周岌所逐,全家遇害。癖于作诗,称赞“诗古赋纵横,令人畏后生”。著有《诗集》十卷、《繁城集》一卷

  • 字:太拙
  • 籍贯:河东汾州(山西汾阳县)
  • 生卒年:817-880年

相关古诗词

长安送友人之黔南

衡岳犹云过,君家独几千。

心从贱游话,分向禁城偏。

陆路终何处,三湘在素船。

琴书去迢递,星路照潺湲。

台镜簪秋晚,盘蔬饭雨天。

同文到乡尽,殊国共行连。

后会应多日,归程自一年。

贫交永无忘,孤进合相怜。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长安道

汲汲复营营,东西连两京。

关繻古若在,山岳累应成。

各自有身事,不相知姓名。

交驰兼众类,分散入重城。

此去应无尽,万方人旋生。

空馀片言苦,来往觅刘桢。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庚]韵

申湖

昔年依峡寺,每日见申湖。

下泪重来此,知心一已无。

雨霖舟色暗,岸拔木形枯。

旧境深相恼,新春宛不殊。

方来寻熟侣,起去恨惊凫。

忍事花何笑,喧吟瀑正粗。

堪忧从宦到,倍遣曩怀孤。

上马终回首,傍人怪感吁。

形式: 排律 押[虞]韵

龙门八韵

河浸华夷阔,山横宇宙雄。

高波万丈泻,夏禹几年功。

川迸晴明雨,林生旦暮风。

人看翻进退,鸟性断西东。

气逐云归海,声驱石落空。

近身毛乍竖,当面语难通。

沸沫归何处,盘涡傍此中。

从来化鬐者,攀去路应同。

形式: 排律 押[东]韵